1、諸葛亮的師傅是司馬徽。司馬徽是三國時期當(dāng)之無愧的第一伯樂,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史稱其“一生清雅,善知人”。 放眼能人輩出、賢士群星燦爛的三國,在發(fā)現(xiàn)人才方面,無人能與諸葛亮的師傅司馬徽比肩。 2、諸葛亮的師傅司馬徽慧眼獨具,他第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人,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杰出的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據(jù)說他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因此也可稱為發(fā)明家。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不是被氣死的,是積勞成疾病死的。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jīng)過三年勸農(nóng)講武的準(zhǔn)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quán)能同時攻魏。 四月,漢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營寨。司馬懿則率領(lǐng)魏軍背水筑營,想再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之后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chǔ)。蜀漢開國后,被封為丞相、武鄉(xiāng)侯,對內(nèi)安撫百姓,對外聯(lián)吳抗魏,為了實現(xiàn)光復(fù)大漢的理想,數(shù)次北伐,但是都因為各種不同原因而失敗,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章氏。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 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又
首先在上,諸葛亮進行了廉政建設(shè),身為丞相,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建設(shè)來抓。其次,諸葛亮制定了法律。諸葛亮入蜀之初便依據(jù)秦漢舊律,和他人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在經(jīng)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nóng)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chǎn)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的師傅是司馬徽。 諸葛亮的師傅司馬徽慧眼獨具,他第一個說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把“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徐庶三位曠世奇才都推薦給了求賢的劉備,可謂功高至偉。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
諸葛亮去世之后,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所以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追封他為武興王。可見后世對他評價極高。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 叔父諸葛玄為當(dāng)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quán),拜大將軍、左都護,領(lǐng)豫州牧.亮從弟 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zhèn)東將軍、司空.兄弟三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諸葛亮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擴展資料:
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xué)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xué)習(xí)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xué),善于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xùn)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
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zhǔn),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于是他上學(xué)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jīng)過細(xì)心觀察。
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xué)生,雞為什么不按時叫鳴?其他學(xué)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
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dāng)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xù)讀書了。諸葛亮求學(xué)心切,不能讀書怎么得了。
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xué)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jì),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shù)欺蒙老師。
這是心術(shù)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fù)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jì),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xué)點東西,并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后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xù)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后經(jīng)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xù)讀書。可沒有書怎么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
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xué),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亮
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七擒七縱說的是誰
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七擒七縱說的是孟獲。
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
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
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滬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
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
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擴展資料:
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而衍生的成語:七擒七縱
拼音:qī qín qī zòng
意思: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歸順自己。
出處: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白話釋義:諸葛亮大笑,縱然再戰(zhàn),七次放歸又七次摛住,諸葛亮依舊能夠收服孟獲。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wǎng)-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諸葛亮是被誰殺死的?
是勞累過度病死的
不過,還有一個小傳說,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續(xù)生命,點燃了七星燈,如能一夜不滅,即可延續(xù)生命,可惜被魯莽的魏延,在進來報告軍情時,撲滅了.諸葛亮認(rèn)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
蜀建興12年 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寶雞歧山縣五丈原鎮(zhèn),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的古戰(zhàn)場,勝跡累累,遠(yuǎn)近聞名。
五丈原位于寶雞岐山縣境內(nèi),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后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后一個戰(zhàn)場。
為了蜀國:鞠躬盡瘁,事必躬親,殫精竭慮,長期軍旅勞累,又沒有武將強健的身體,第六次北伐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實在是國之不幸!!!
諸葛亮是什么時期人
一、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
二、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文學(xué)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南陽郡耕種。 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蜀漢建立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xiāng)侯,對內(nèi)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lián)吳抗魏,為實現(xiàn)興復(fù)漢室的*理想,數(shù)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年齡大?年齡差是多少?諸葛亮死時多大?(真實的記載)
司馬懿年齡大。二者年齡差為2歲,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諸葛亮死時53歲。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死時53歲。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死時72歲。
拓展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勤勉謹(jǐn)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yán)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guān)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zhàn)備。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達,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quán)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xué)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xué)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quán)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軍權(quán)政權(quán)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yuǎn)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