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
《浮生六記》及作者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好書,書名是《浮生六記》。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
這本書是清代文學(xué)家沈復(fù)著于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沈復(fù),擅長詩畫、散文。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jù)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子陳蕓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shù)的生活,但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xiàn),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1.彌爾頓的《失樂園》 2.《復(fù)樂園》 3.沈復(fù)《浮生六記》 4.《毛遜 ) 5.《卡拉馬佐夫兄弟》 6.《野性的呼喚》 7.余華的《活著》 8.《圣經(jīng)》 9.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 10.狄更斯的作品《遠(yuǎn)大前程》、《雙城記》 提供者:concer
《浮生六記》分享推薦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jié)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fù);始于歡樂,終于憂患,漂零他鄉(xiāng),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xué)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位置。該書的特點在于真純率真,獨(dú)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chuàng)造性。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
擴(kuò)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浮生六記》讀后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于沈復(fù)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沈復(fù),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bǔ)于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并于光緒三年(1877)付梓,后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后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lián),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tài),更無學(xué)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fēng)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jǐn)D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準(zhǔn)備的!” 呵呵,當(dāng)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xì)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xué)杜之深嚴(yán),不如學(xué)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蕓遠(yuǎn)出郊游,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yuǎn)君子,蕓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蕓,蕓于日常細(xì)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xiàn)著匠心*,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fèi)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靈機(jī)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dān)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dá)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dú)到審美觀的蕓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xì)讀全書,方自明了。蕓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yán)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蕓娘處處小心翼翼,后來漸漸放松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當(dāng)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蕓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后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蕓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蕓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蕓娘做擔(dān)保。鄰居索要,蕓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蕓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zé)蕓大逆不道。蕓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zé)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于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蕓娘,獨(dú)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于將三白和蕓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于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后,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蕓經(jīng)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xiāng)下調(diào)養(yǎng)。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xiāng)! 讀到《坎坷記愁》中,蕓乘夜舟去鄉(xiāng)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后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蕓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蕓娘是怎么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于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dāng)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后極力反對。而蕓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fù)推卻不成,三白只好準(zhǔn)備納憨園妾。可是后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蕓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zé):“勾結(jié)娼家,敗壞門風(fēng)!”
唉,蕓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后人未必認(rèn)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風(fēng)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lián)想到清朝《水云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后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于室”為理由,*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饑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tài),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dá)樂觀,忍辱負(fù)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jīng)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shù)山水風(fēng)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guān),后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臺灣。浪游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fēng)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fēng)光,激揚(yáng)胸懷,于眾人贊嘆之風(fēng)光盛處,清醒地獨(dú)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游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現(xiàn)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單調(diào),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致,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zhì)。
蕓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蕓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jù)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jīng)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于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于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dá)寧靜之心。
“鄉(xiāng)下七月,與蕓于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蕓喜曰:‘他年當(dāng)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yuǎn)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shù)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fā)掘上,反而不在意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yuǎn),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蕓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于何時何地,都那么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yuǎn),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蕓娘,真正達(dá)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fā)現(xiàn)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熱鬧場中忽開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后 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dāng)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shù)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jié)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guān)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fù)陳蕓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于書,恐怕鮮于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么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于最細(xì)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jīng)》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dá)。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有沒有像《浮生六記》之類的,不太長但很經(jīng)典的好書?國內(nèi)外皆可!
悟空傳,很不錯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請問能夠推薦我一些經(jīng)典好書嗎?
1.彌爾頓的《失樂園》
2.《復(fù)樂園》
3.沈復(fù)《浮生六記》
4.《毛選》 )
5.《卡拉馬佐夫兄弟》
6.《野性的呼喚》
7.余華的《活著》
8.《圣經(jīng)》
9.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
10.狄更斯的作品《遠(yuǎn)大前程》、《雙城記》
提供者:concerto_81_81@chinaren(皆非)
11.夏洛特·勃朗特的 《維萊特》
提供者:concerto_81_81@chinaren(皆非)
12.杰克·倫敦的《海狼》 提供者:concerto_81_81@chinaren(皆非)
13.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小男人》
提供者:concerto_81_81@chinaren(皆非)
14.《圍城》、《干校六記》、《敗經(jīng)》
提供者:mickeypooh@chinaren(獨(dú)摩藍(lán))
15 English:<Harry Potter> <the lord of the rings>
<stone angel> <snow falling on cedars> & <Owen Meany>
16. 《小王子》 提供者:zhengying401@sohu(black)
17.《牛邙》 供者:leilihua234567@sohu(leilihua234567_N)
18.房龍 《寬容》、 《人類的故事》
提供者:nanqing_2003@sohu(楠清)
19.王旭鋒《斜陽溫柔》 提供者:036328212100330@sohu(小石頭)
20.《莫斯林的葬禮》 提供者:liufangsea@sohu(女子)
21.《愛拼才會贏》 提供者:fj4950240@sohu(紅楓葉)
22.《新華字典》 提供者:shangdi001@sohu(張小招不出招)
23.《辭海》 提供者:daisypeng@sohu(彼岸花)
24.《挪威的森林》《傲慢與偏見》
提供者:fishmaymay@sohu(魚頭)
25.《莊子》、黃仁宇的中國歷史系列、錢穆的書
提供者:garnal@sohu(唧唧歪歪)
26.《幽夢影》 提供者:wind2002533@sohu(poeme)
27.《荊棘鳥》 提供者:nannanjin5267@sohu(喃喃)
28. D.E.knuth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提供者:js_dw@chinaren(js_dw@chinaren)
29.Tomas.kyte 《expert one on one》
提供者:halcyonsoft@sohu(Nietzsche)
30.《老子》 提供者:josephine83@sohu(悠悠我心)
31.余華的《活著》 提供者:qiang_t@chinaren(東東包)
32.《圍城》《亂世佳人》 提供者:xihuyue@chinaren(xihuyue@chinaren)
33.王火《戰(zhàn)爭和人》 提供者:wzxskwzx@chinaren(wzxskwzx@chinaren)
34.《哈里波特》 提供者:volanslei@sohu(volanslei)
35.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提供者:axf-79@sohu(海郁)
36.《紅樓夢》 提供者:sdzzsonghuiqing@sohu(來笑一下)
37.《平凡的世界》 提供者:mingdragon@sohu(吾人風(fēng)歇)
38.余華的《在細(xì)雨中呼喊》 提供者:alu119511@sohu(屋頂上的輕騎兵)
39.康德的三大批判 提供者:yinyi2061622622@sohu(王小零)
40.《*上天堂》 提供者:yehaizi19@sohu(野孩子)
41.梅里美《高龍巴》《唐璜》《雙重誤會》杰克.倫敦《野性的呼喚》《雪虎》
提供者:blackeyes_2003@sohu(妮蘭)
42.《巴黎圣母院》 提供者:roy_dindin918@chinaren(阿拉丁Roy)
43.國周國平《人生只有一次》 提供者:xtnh1223@sohu(離子分子)
44.《教父》和《三國演義》 提供者:zhaopeng9791@chinaren(大洋路)
45.《羊皮卷的故事》 提供者:zhouminghe_0@chinaren(都市幽靈)
46.《約翰.克利斯朵夫》《約翰.克利斯朵夫》《約翰.克利斯朵夫》《約翰.克利斯朵夫》
提供者:luan213@sohu(一味涼)
47.《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
提供者:heminglang@chinaren(我還會愛誰?)
48. 劉墉《我不是教你詐》 提供者:lulu0908686@sohu(四季海棠)
49. 《亂世佳人》 提供者:melodylyy@sohu(歆藍(lán))
50. 痞子蔡的《檞寄生》 提供者:xlzhao2004@sohu(憶追夢)
51. 中國農(nóng)村調(diào)查 提供者:516wang519@sohu(眸子)
52. 《一光年的距離》 提供者:cong8563@sohu(小甜筒)
53. 《一杯熱奶茶的等待》 提供者:cong8563@sohu(小甜筒)
54. 《馬橋詞典》 韓少功 提供者:racheltang_2002@sohu(天天天藍(lán))
55. 阿來《塵埃落定》王小波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
提供者:seaside021@sohu(海邊兒)
56. 奧維爾的《1984》 提供者:timepacer@sohu(timepacer_NEW)
57. 昆德拉《玩笑》 提供者:virginlamb@sohu(吉翔天)
58. 《方與圓》丁遠(yuǎn)峙《羊皮卷全書》作者不詳
《厚黑學(xué)》李宗吾《思考致富》拿破倫·希爾
提供者:hkld@sohu(沒有)
59. 《百年孤獨(dú)》加西亞·馬爾克斯 提供者: 350996@sohu(秋色連波)
60. 《蘇菲的世界》 提供者:bingyuhuo950@sohu(bingyuhuo950_NEW)
61. 張愛玲的《半生緣》 提供者:xiaoqiu_2003@sohu(黎明的笑)
62. 蘇昱的《上海夏天》 提供者:jovibon_1230@sohu(j)
6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提供者:jackinsky@sohu(黃鶴已去)
64.李升禹的《美麗之行》 提供者:ooxiaodudu@sohu(ooxiaodudu)
65.法布耳 《昆蟲物語》 提供者:win-2003@sohu(百里木)
66. 洪應(yīng)明的《菜根潭》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提供者:snowy1201-@sohu(風(fēng)露清愁)
67. 《卡拉馬佐夫兄弟》 提供者:xiqu_1022@sohu(西區(qū))
那么多你沒時間的話中國就讀余華的《活著》錢鐘書《圍城》外國就讀《小王子》
寓意深遠(yuǎn),這幾本是必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很唯美,但書很貴,我用電子書看的。洪應(yīng)明的《菜根潭》有很多做人的哲理,應(yīng)該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dú)》是很經(jīng)典的,不過是意識流,不知道你看得下去不。最后強(qiáng)烈推薦路遙---《平凡世界》至于諸子百家劉墉這些書,我認(rèn)為不是必讀,但看了一定有收獲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于沈復(fù)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沈復(fù),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bǔ)于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并于光緒三年(1877)付梓,后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后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lián),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tài),更無學(xué)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fēng)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jǐn)D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準(zhǔn)備的!” 呵呵,當(dāng)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xì)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xué)杜之深嚴(yán),不如學(xué)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蕓遠(yuǎn)出郊游,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yuǎn)君子,蕓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蕓,蕓于日常細(xì)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xiàn)著匠心*,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fèi)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靈機(jī)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dān)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dá)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dú)到審美觀的蕓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xì)讀全書,方自明了。蕓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yán)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蕓娘處處小心翼翼,后來漸漸放松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當(dāng)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蕓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后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蕓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蕓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蕓娘做擔(dān)保。鄰居索要,蕓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蕓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zé)蕓大逆不道。蕓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zé)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于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蕓娘,獨(dú)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于將三白和蕓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于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后,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蕓經(jīng)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xiāng)下調(diào)養(yǎng)。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xiāng)! 讀到《坎坷記愁》中,蕓乘夜舟去鄉(xiāng)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后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蕓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蕓娘是怎么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于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dāng)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后極力反對。而蕓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fù)推卻不成,三白只好準(zhǔn)備納憨園妾。可是后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蕓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zé):“勾結(jié)娼家,敗壞門風(fēng)!”
唉,蕓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后人未必認(rèn)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風(fēng)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lián)想到清朝《水云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后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于室”為理由,*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饑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tài),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dá)樂觀,忍辱負(fù)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jīng)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shù)山水風(fēng)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guān),后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臺灣。浪游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fēng)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fēng)光,激揚(yáng)胸懷,于眾人贊嘆之風(fēng)光盛處,清醒地獨(dú)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游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現(xiàn)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單調(diào),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致,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zhì)。
蕓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蕓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jù)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jīng)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于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于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dá)寧靜之心。
“鄉(xiāng)下七月,與蕓于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蕓喜曰:‘他年當(dāng)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yuǎn)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shù)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fā)掘上,反而不在意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yuǎn),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蕓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于何時何地,都那么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yuǎn),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蕓娘,真正達(dá)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fā)現(xiàn)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熱鬧場中忽開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后 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dāng)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shù)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jié)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guān)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fù)陳蕓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于書,恐怕鮮于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么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于最細(xì)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jīng)》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dá)。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958142.html
《浮生六記》讀后感
天將本心酬浮生——讀《浮生六記》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但,我感動于沈復(fù)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沈復(fù),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 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bǔ)于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并于光緒三年(1877)付梓,后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后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lián),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tài),更無學(xué)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fēng)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 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jǐn)D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準(zhǔn)備的!” 呵呵,當(dāng)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xì)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xué)杜之深嚴(yán),不如學(xué)李之活潑。”
春光,三白欲攜蕓遠(yuǎn)出郊游,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yuǎn)君子,蕓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蕓,蕓于日常細(xì)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xiàn)著匠心*,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fèi)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靈機(jī)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dān)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dá)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dú)到審美觀的蕓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xì)讀全書,方自明了。蕓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yán)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蕓娘處處小心翼翼,后來漸漸放松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當(dāng)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蕓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后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蕓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蕓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蕓娘做擔(dān)保。鄰居索要,蕓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蕓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zé)蕓大逆不道。蕓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 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zé)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于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蕓娘,獨(dú)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于將三白和蕓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于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后,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蕓經(jīng)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xiāng)下調(diào)養(yǎng)。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xiāng)! 讀到《坎坷記愁》中,蕓乘夜舟去鄉(xiāng)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后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而憨園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蕓娘居然要主動給三白納妾!
我真的不知道蕓娘是怎么想的。難道是太愛三白,于是盡其所愛以愛之? 當(dāng)她向三白提起納妾事時,三白先是一臉茫然,然后極力反對。而蕓居然興沖沖地拉著三白跑去探視一個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園。反復(fù)推卻不成,三白只好準(zhǔn)備納憨園妾。可是后來另一有錢勢人將憨園納走。蕓痛悔不已,而姑翁盡責(zé):“勾結(jié)娼家,敗壞門風(fēng)!”
唉,蕓為三白納妾實是庸人自擾,無聊之舉,后人未必認(rèn)為她這是大方寬容。何況,她與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風(fēng)雅呢?
憨園之事,讓我聯(lián)想到清朝《水云樓詞集》作者蔣鹿潭與其妾黃婉君的愛情悲劇。黃婉君也是個歌伎,蔣年近五十時納為妾,雖然家境貧困,倒還算和諧。可惜后來蔣借錢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殺了,一幫詩人朋友也沒放過婉君,以“貧苦不安于室”為理由,*她自殺徇夫。唉,看來,愛情需要物質(zhì)基礎(chǔ),窮才子難以企望完美的愛情。
中國文壇里,有許多饑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則是這群寒士的頭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時間他甚至已到山窮水盡的狀態(tài),腰間掛著干餅,鞋濕泥濘,露宿野廟,四處借錢。而他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dá)樂觀,忍辱負(fù)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經(jīng)商,還是奔波勞碌時,他依然興沖沖地,在困頓中保持著樂天,閱歷了無數(shù)山水風(fēng)光。過紹興,游西湖,上寒山,閱徽州,登騰王閣,入廣東,出函谷關(guān),后一記甚至還記載去了臺灣。浪游之愉,不一樂乎!他意興飛逸地繪畫《噗山風(fēng)木圖十二冊》,石湖看月彈琴吹笛,與友人指點山水,評議風(fēng)光,激揚(yáng)胸懷,于眾人贊嘆之風(fēng)光盛處,清醒地獨(dú)出已見。
我滿懷欣喜地讀著《浪游記快》,心中一遍遍感嘆著,看吧,盡管生活坎坷多磨,這依舊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現(xiàn)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單調(diào),身在困頓中已是疲憊不堪,何能夠如三白那般超脫,笑看苦難,不亦快哉!
《浮生六記》文字如珠玉般清潔雅致,無論是在平靜的順境,還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讀出他們的艱苦,也讀出他們金石般的意志,更讀出了他們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質(zhì)。
蕓娘對珠寶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對破書殘畫極珍惜。收集殘書卷為“斷簡殘編”;收集字畫破損為“棄余集賞”。讀此處,深深嘆服蕓娘,不愛紅妝,只專心愛惜文藝,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據(jù)陋室,依舊有著恬淡幽閑,在最平常的柴米油鹽中,營造“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連一塊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種深厚的文化了。經(jīng)過這種文化的陶冶,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出平和的美麗。只是這種文化,我們幾乎已難企及。
于貧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樂之心;于喧囂塵世中,始終不失豁達(dá)寧靜之心。
“鄉(xiāng)下七月,與蕓于柳蔭下垂釣。購菊花植遍,九月花開,陶然其樂。蕓喜曰:‘他年當(dāng)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yuǎn)游計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脫卻了名韁利鎖的人,記樂記趣真能見到樂從何來,趣由何出。夫婦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數(shù)放在自然萬物、山籟林泉與及對對方蘭心慧性、解頤妙語的發(fā)掘上,反而不在意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華麗愛情離我們普通人太遙遠(yuǎn),我們只有遙望羨嘆。而三白與蕓娘的愛情卻如此活潑真切地讓我眼眶濕潤。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解悟,于何時何地,都那么純凈明亮。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像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的痕跡。” 沈三白沖淡靈動的文字,娓娓道來人生之趣、樂、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寧靜以致遠(yuǎn),淡泊以明志。千年來,有幾人可如此? 而三白與蕓娘,真正達(dá)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這塵煙囂張的俗世之中,依窗點燈,隨著沈三白清澈的書香筆跡,去發(fā)現(xiàn)點點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熱鬧場中忽開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開朗,也是一種禪意呢。
后 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就如當(dāng)時寫蔣鹿潭一樣,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國古代文人的愛情傳奇,絕大多數(shù)是悲劇。如范蠡與西施隱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對其不幸的同情,來幻化成美好的結(jié)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關(guān)注著著名的傳奇,而如沈復(fù)陳蕓這樣布衣人家的愛情,若不是記述于書,恐怕鮮于人知。盡管他們的愛情那么超拔脫俗,終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這樣的平常人的愛情,深深打動了我。于最細(xì)微無常之處,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美麗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剛經(jīng)》里的一句:“心無所住。”心之廣大,無邊無際,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陳的愛情便如此,不論身在何處,一樣保持著最純凈的心靈,從容豁達(dá)。
所以,我將題目作為《天將本心酬浮生》,無論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無所住。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