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米飯是一種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的主食。很多人都會去超市購買大袋的大米放在家里進行存儲。然而一些朋友會發現,有些大米發久了之后其兩頭尖上凹槽發黃。那么大米尖上凹槽發黃是怎么回事呢?很多朋友也一定想知道這種米還能不能繼續食用吧。接下來就由我來介紹一下大米尖上凹槽發黃是怎么一回事吧。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變黃的米粒有兩種,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東西。
比如“黃粒米”是稻谷收割后由于陰雨天氣未能及時干燥,大量的濕稻谷堆在一起被漚黃,或者是貯藏大米時通風或溫度不當,稻谷發熱,從而導致稻谷碾出來的大米呈現黃色。“黃粒米”通常不帶細菌或真菌的,但其營養價值和品質都比一般的白米較差,而且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易污染霉菌。
而另一種叫做“黃變米”是由于大米自身水分含量比較高,在儲存過程中被多種霉菌污染并且霉菌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在大米上產生了毒性代謝產物,從而引起大米變黃。“黃變米”上的毒素是一類結構類似的微生物毒素混合物,也就是人人都知道的黃曲霉毒素,是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環境條件下產生的。大家都知道黃曲霉素對人體有明確的致癌性,同時也可以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甚至誘導孕婦肚子中的嬰兒畸形,以及降低人體或者是動物的免疫力,造成其營養紊亂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