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是什么大家都不是很來了解。今日,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的意義: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關于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重陽節文化內涵:
重陽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代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民俗: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紙鳶也就是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
4、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5、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
6、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花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從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7、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清明節)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是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8、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于漢代。
9、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
擴展資料:
各地習俗
1、廣西
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2、福建
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3、海南
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4、江蘇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市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種。
1、《易經》中重九陽數
“重陽”的名稱來源于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2、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是元帝得道的日子。關于重陽習俗活動有現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秋紀》,表明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3、古代的祭祀大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古人對大火奉若神明,而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歷史演變
現存的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之《季秋紀》,其中記載數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可考證,在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王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
在魏晉時,重陽節氣氛漸濃,非常受文人墨客追捧。魏晉時期有著廣泛的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宋代,重陽節更為普及,《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重陽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寓意“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近現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解答。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