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來歷和意義是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國慶節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盛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時任政協委員、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二、國慶節的意義:
1、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2、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
3、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
國慶日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圣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于復雜的政治關系,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而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似,所以這里放在一起介紹。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