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字號:字稚繩,號愷陽。所處時代:明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保定高陽。出生時間:1563年。去世時間:1638年。主要作品:《漁家》《幕客云日為驚蟄》《中右所不寐》《壯歌亭》《殫忠樓·縹緲憑高百尺頭》等。主要成就:修筑關寧錦防線,收復失地四百余里;京城防御皇太極。
關于孫承宗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一、孫承宗的詩詞 點此查看孫承宗的詳細內容
《漁家》、《同閻開府浮檀鹿職方乾岳沈職方彥威杜武庫培》、《春懷·穹廬東徙海波平》、《幕客云日為驚蟄》、《壯歌亭》、《漁家·呵凍提篙手未蘇》、《閱弓箭手》、《春懷·呼吁頻煩扣大庭》、《閱弓箭手二首》、《春懷六首》、《春懷六首》、《春懷六首》、《春懷六首》、《春懷六首》、《中右所不寐》、《殫忠樓·縹緲憑高百尺頭》、《二月聞雁》、《賜貂紀事用福清少師韻》、《二月聞雁·孤鴻幾日過長安》、《春懷·獵火千群向曉紅》。
二、歷史評價
朝中大臣(具體不詳):在朝朝重,在關關重。朱由檢:①漢則孔明,唐則裴度。②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張廷玉: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钅質,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三、人物著作
《高陽集》孫承宗于崇禎四年辭官歸鄉,在高陽縣居住,將自己所作的詩賦收錄編成《高陽集》。《車營扣答合編》孫承宗遺留的軍事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這是他在督師薊遼,經營遼西防務時,籌劃反攻遼東與其屬下討論軍事問題的記錄整理而成的。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說》、《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說》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問、答、說、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布列、行軍作戰、后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如說:“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即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即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戰斗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銳等各種隊形,向人們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時代,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雛形,在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車營百八答》則多出自贊畫鹿善繼、副總兵官茅元儀等人之手。當時由于保密,未能全部刊行。清同治七年(1868)才匯刻成書,四卷,7萬余字。
四、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孫承宗,字稚繩,相貌奇偉,胡須張開像戟一樣,聲音渾厚。早期為縣里學生教授經學,后來在邊關往來,喜歡和邊關老兵交談,詢問一些關于邊關防務的問題,慢慢的對邊關的軍務非常了解。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后轉拜中允。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住的慈慶宮 ,打傷守門太監,被抓住后自稱是受鄭貴妃指使,朝中大臣懷疑是鄭貴妃想謀害太子,但明神宗與太子都不愿深究,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死。大學士吳道南詢問孫承宗這事該怎么處理,孫承宗說:“這件事關系到東宮,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宮,不能追查的太徹底。龐保、劉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龐保、劉成上面的人物牽扯太多,應當適可而止。”吳道南于是按孫承宗所說的去做,將此事平息了下來。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孫承宗主持應天鄉試,因為試題上寫了孫承宗的語錄,而遭到黨人的忌恨,黨人試圖利用官員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將孫承宗逐出京師,學士劉一景力保孫承宗,孫承宗得以相安無事。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朱由校每天聽孫承宗講課,感覺自己受到了啟發,于是特別關照孫承宗。巡行遼東天啟元年(1621年),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清)侵犯遼東,沈陽、遼陽先后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為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但朱由校不想讓孫承宗離開自己,大臣們再三奏請都遭到拒絕。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被任命為禮部右侍郎。清軍再次入侵,廣寧城守王化貞棄城逃走,經略熊廷弼退守山海關。兵部尚書張鶴鳴害怕被降罪,于是外出巡行。朱由校于是拜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并兼任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上書給皇帝朱由校說這幾年沒怎么練兵,軍餉也難以核實,用武將上陣殺敵卻用文官指揮,文官的權利太大,對作戰極為不利。建議朱由校應該加大武將的權利,并且選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武將,給他假節的權利,讓他可以自己任命帳下的偏將。朱由校在孫承宗的建議下,撫恤遼東百姓,精簡京師軍隊,增設永平大帥,修建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等。孫承宗又奏請將熊廷弼、王化貞交給司法部門治罪,以正朝綱,又將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逮捕,治他們因招兵而引來戰禍,又責備遼東巡按方震孺、登萊監軍梁之垣、薊州兵備邵可立,用以警告那些曲意依從,沒有骨氣的將領。很多人因為孫承宗受到責罰,對孫承宗感到敬畏,但也有很多怨恨孫承宗的人。熊廷弼被罷免后,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后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于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筑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袁崇煥認為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后,上書給首輔葉向高。葉向高卻認為不能憑主觀猜測,于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朱由校非常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并賞賜蟒袍玉帶銀幣等。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后,巡行邊塞,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扎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后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占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么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于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扎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詢問王在晉:“新城修筑好以后,是不是要將舊城的兵馬移四萬人來駐守?”王在晉說:“不是,應該另外設立一支四萬人的軍隊。”孫承宗說:“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駐守嗎?在八里鋪內修筑重關,新城后面就是舊城,舊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來對付敵人的,還是用來對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話,還用得著舊城嗎?新城要是不能守,四萬守兵倒戈,你是打算開關放敵人進來,還是閉關投降敵人?”王在晉說:“關外有三道關可以進入。”孫承宗說:“如果這樣的話,敵人兵臨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樣逃跑,哪里還用得上重關?”王在晉說:“準備在山上建三座營寨,防止士兵潰逃。”孫承宗說:“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筑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的士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尾隨他們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斗,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王在晉無話可說,孫承宗于是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孫承宗采用袁崇煥的建議,并親自鎮守關門。而后明熹宗在孫承宗的建議下罷免了王在晉的遼東經略之職。督師薊遼孫承宗于是自請為督師,還讓薊、遼等原來的將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時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孫承宗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并請求從國庫帶走八十萬錢。皇帝朱由校同意后,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并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孫承宗上任后,讓江應詔制定軍事編制,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筑炮臺,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采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制成軍隊。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的士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于是孫承宗閱兵后,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士兵全部遣回。將魯之甲所拯救出的難民征召七千人出來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寧遠,請求朝鮮聲援遼東,又犒賞東江鎮的毛文龍,讓他四面防衛。并傳令給沈有容進據廣鹿島。而后江應詔被彈劾,孫承宗請求讓馬世龍代替,并讓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馬世龍調遣。朱由校聽從孫承宗的建議并賜給馬世龍尚方寶劍。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為天啟二年殿試同考官,共同主遼期間滿人蜷伏。孫承宗將遼海防務委之于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說道:“讀后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里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 (孫承宗《高陽集·答袁節寰登撫》)。皇帝朱由校喜歡視察邊關,經常派東廠的人到關門,然后將邊關的事情上報給朝廷。魏忠賢掌權后派遣自己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帶著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供給邊關軍隊,又用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白金等,表面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窺探軍情。孫承宗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朱由校,說不能讓宦官監軍,但朱由校卻回復說這沒什么。使者到邊關后,孫承宗只用茶水招待。天啟三年(1623年)孫承宗推薦閻鳴泰當遼東巡撫以后,發現這個人沒有實際才能,所以軍事上的事很多都不跟他商議,閻鳴泰因此感到不高興,朝廷議論后,將閻鳴泰罷免,用張鳳翼接替,但張鳳翼膽小,又主張退守山海關。孫承宗對此感到不高興,出關巡視寧遠,著急眾將開會,多數將領都想退守山海關,馬世龍建議守中后所,袁崇煥等主張守寧遠。孫承宗采用袁崇煥的主張,于是讓祖大壽修建防御工事,令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孫承宗擔心自己的權利受到限制,上書朱由校說督師和總督不能同時設立,請求將自己罷免。朱由校于是終止總督的推選,令遼東巡撫移駐寧遠,張鳳翼覺得這是置自己于死地,與萬有孚等詆毀馬世龍。沒過多久,萬有孚被薊州巡撫岳和聲彈劾,張鳳翼于是稱馬世龍和袁崇煥陷害,捏造謊話期滿朝廷,試圖阻撓出關的計劃。給事中解學龍也大力陳說馬世龍的罪過,孫承宗非常生氣,上書給朱由校說邊關的防守策略,說寧遠、覺華不能放棄,并為馬世龍辯解,又揭發萬有孚與張鳳翼等勾結的罪狀。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修復,關外的守備器械也已建造完畢,孫承宗上書朱由校請求發軍餉二十四萬,這樣就可以大舉進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勸諫朱由校不能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孫承宗大軍因此沒有出征。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御的一番作為作過很中肯的評價:“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孫閣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軍門的水軍牽制,后金不肯貿然來碰他的霉頭,所以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后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首輔孔貞運評價道:“公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袁可立)之任銷鋒臥鼓。”(《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這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御之功。令人惋惜的是,正當孫、袁二公積數年之力準備大有作為之時,閹黨已全面亂政,逼迫袁可立和孫承宗先后去職。辭官歸鄉而此時魏忠賢企圖擴張權利,見到孫承宗功勞非常高,想要攀附,于是派劉應坤向孫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孫承宗見到劉應坤之后與他一句話也不說,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魏忠賢迫害朝中大臣,將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孫承宗正在巡視薊州一帶,想到上反對奏書皇上未必會親自閱覽,于是以賀壽為由請求入朝面奏,借機彈劾魏忠賢。魏廣微聽說后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忠賢,說孫承宗打算以清君側為由殺掉魏忠賢,魏忠賢于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著求情,顧秉謙也說沒有圣旨私自離開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連夜召見兵部尚書,派三人騎快馬阻止孫承宗。魏忠賢又假傳圣旨給九門的宦官,若孫承宗到了齊化門,就將他綁了。孫承宗到達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遼東。魏忠賢又讓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詆毀孫承宗。孫承宗于是請求罷官。天啟五年(1625年),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中大臣討論孫承宗的去留問題,很多人都彈劾孫承宗說他冒領軍餉,而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朱由校于是下詔讓孫承宗繼續督師遼東,卻讓孫承宗精兵簡將,減少軍餉。而孫承宗剛剛派遣諸將分別駐守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擴張二百里,將尤世祿、李秉誠等將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同年九月,馬世龍誤信降人降將劉伯漒,派魯之甲、李承先襲取耀州,中計身死,損失四百余人。于是魏忠賢黨羽趁機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孫承宗于是強烈請求辭官,十月,朱由校同意孫承宗辭官,并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并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沒過多久,安性也罷官,朱由校于是不再設立巡撫。天啟六年(1626年),高第上任后,將兩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而清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辭職后,率軍大舉進攻。袁崇煥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寧遠城,與滿桂、祖大壽等依靠昔日與孫承宗做的軍事準備將清軍擊退,取得寧遠大捷。而高第卻試圖以寧遠被圍,關門兵只有五萬彈劾孫承宗,孫承宗告訴戶部說:“高第到山海關時領了十一萬七千人的軍餉,現在只給五萬人的軍餉就可以了。”于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賢也想陷害孫承宗,但也失敗。孫承宗在督師遼東四年,前后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后勁營,制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朱由校記孫承宗大功,讓他的兒子世襲錦衣衛千戶。力挽狂瀾崇禎元年(1628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朱由檢即位,王在晉得以入朝為兵部尚書,王在晉十分怨恨孫承宗,于是極力詆毀孫承宗以及馬世龍,阻攔孫承宗的出仕。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先前為魏忠賢建立生祠,又擅自與清軍講和,后又設計將牽制清軍的東江毛文龍殺死。同年十一月,清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朝中大臣奏請朱由檢應該召來孫承宗。于是朱由檢下詔仍以孫承宗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孫承宗入宮后,朱由檢在平臺召見,問孫承宗的退敵策略,孫承宗說:”我聽說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又聽說尤世威回昌平,侯世祿駐守通州,有些不合時宜。“朱由檢問:”你打算守三河是什么意思?“孫承宗說:”守三河可以阻止敵人西奔,遏制敵人南下。“朱由檢覺得孫承宗的計策很好,又問:”那又要怎么保衛京都。“孫承宗說:”在危急的時刻,不能讓守城人忍受饑餓寒冷,整備好軍備,犒勞將士們,鞏固人心。“孫承宗的計策朱由檢都覺得很好,于是對孫承宗說:”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總督內外軍務,運籌帷幄。“于是孫承宗讓首輔韓爌修筑關防,又親自到都城各處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檢突然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于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固守通州。但不久之后,清軍繞道直逼京都,孫承宗于是派遣尤岱率領三千騎兵支援,派遣劉國柱率領二千兵馬與尤岱回合,調三千密云兵駐守東直門,五千保定兵駐守廣寧門,又派人收復馬蘭、三屯二城。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卻以通敵罪被下獄,將領祖大壽在城外與清軍作戰時被自家軍隊用炮石砸擊,祖大壽進退兩難,與副將何可綱率領五千人往東潰走。孫承宗得知后,急忙派遣賈登科帶著自己的書信去撫慰祖大壽,又派石柱國撫慰其它將士。祖大壽卻不為所動。但孫承宗仍然上書朱由檢,力保祖大壽,說祖大壽不會真的反叛。孫承宗又派人讓祖大壽上奏章說明自己為什么往東潰逃,祖大壽于是向皇帝朱由檢上書,朱由檢非常高興,不怪罪祖大壽。而遼東將士大多馬世龍部曲,朱由檢命孫承宗移鎮關門,潰逃的將領聽聞孫承宗與馬世龍到來,才安心回歸。崇禎三年(1630),清軍占據遵化、永平、遷安,又分兵攻取撫寧,撫寧是史可法在守,清軍攻取不下,又轉攻山海關,又攻不下,于是清軍又攻撫寧及昌黎,可還是攻不下。而孫承宗撫慰潰軍,祖大壽等重歸于麾下,又有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孫承宗又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衛直達京師。京都戒嚴后,全國各地來勤王的士兵多達二十萬,在薊門及京畿一帶駐扎。馬世龍于是建議孫承宗先收復遵化,但孫承宗認為遵化在北,容易攻取卻很難守,不如收復灤州。計劃好后,孫承宗于是令東西各營一起進兵。五月,祖大壽、尤世祿等攻克灤州,王維城等攻克遷安,孫承宗占據永平,謝尚政攻克遵化,清軍潰敗而走。皇帝朱由檢于是加封孫承宗為太傅,再賜蟒服、金幣等,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孫承宗請辭太傅,又稱病想回家,但朱由檢不準。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等,上書朱由檢關內外政事,朱由檢全部采納,又加孫承宗太傅,兼領尚書的封路,子孫世襲尚寶司丞,又賞賜蟒服錢幣等。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清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清軍大敗。十月,祖大壽投降,大凌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于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于是以病請辭。孫承宗又上書邊關政務共計十六件事,但朱由檢見書后卻不采納。孫承宗于是在高陽城居住七年,朱由檢屢次召用,孫承宗全都拒絕。舉家殉國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家人守城,城破被擒,多爾袞命令清兵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拖死,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余人遇難。死年七十六歲。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