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在以“人”為中心的各種文化方面所表現出的素質與修養,即其在所擁有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先進的價值觀及規范。它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包括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及人的內在品質。 從廣義來說,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面匯聚于作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么是人的素質和修養?
從廣義上講,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義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以人文和職業為例,看看素質和素養具體有哪些差異。
1、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包括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形成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包括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歷史教育、哲學教育、藝術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教育等內容。
人文素養是指人具備的人文科學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內在品質。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2、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等。
總的來說,素質是人的生理上原來的特點、事物本來的性質、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而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時應具備的素質與修養,即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才能和體格等諸方面先天的條件和后天的學習與鍛煉的綜合結果。
從素質和素養的含義來看,素質側重先天稟賦,素養則為后天習成。我們平常所說的素質教育,實際上是指的素養教育。
素質與素養的區別?
不同點有以下幾點:
1、形成時間不同:素質是先天遺傳的,素養是后天得到的。
2、含義不同:素質在心理學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點,是事物本來的性質,而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
人文素養是指人具備的人文科學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內在品質。
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人文素質是什么意思
問題一:什么是人文素養?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茖W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 *** ;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科學強調客觀規律,藝術更注重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藝術更富于情感;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而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沒有科學,也不能沒有藝術,更不能沒有人文。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人的綜合素養概括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理解人文素養,遵循字面內涵表述組合意義就是最實際、最便利的途徑。人文,在這里當為確定的人文科學(如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而素養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的。 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DD人的內在品質。著名教育學者肖川教授曾對人文素養的內涵進行過界定。他認為這一術語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1.對于古典文化有相當的積累,理解傳統,并具有歷史意識。能夠審經答變,返本開新;2.對于人的命運,人存在的意義、價值和尊嚴,人的自由與解放,人的發展與幸福有著深切的關注;3.珍視人的完整性,反對對人的生命和心靈的肢解與割裂;承認并自覺審護人的精神神秘性和不可言說性,拒斥對人的物化與獸化,棄將人簡單化、機械化;4.尊重個人的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重視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人格,并對個體與人類之間的關聯有相當的體認,從而形類意識;5.對于人的心靈、需要、渴望與夢想、直覺與靈性給予深切的關注;內心感受明敏、豐富、細膩與獨特,并能以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6.重視德性修養,具有叩問心靈、反身而誠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7.具有超功利的價值取向,樂于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8.具有理想主義的傾向,追求完美;9.具有終極關切和宗教情懷,能對于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一類問題作嚴肅追問;10.承認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對于差異、不同、另類,甚至異端,能夠抱以寬容的態度;11.能夠自覺地審護和踐履社會的核心價值,諸如公平與正義。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視人文教育,這里的人文,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于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于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待續)
問題二:人文素質的區別 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區別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科學”重點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點在如何去做人;“科學”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強調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會給人們帶來麻煩。
問題三:人文修養是什么意思 人文素養,是通過優秀的人文文化實現的,而優秀的人文文化則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斷的積累、提煉和升華而逐漸形成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當今時代以優秀的人文文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陶冶大學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問題四:什么是人文素質和素養 素質在心理學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點,是事物本來的性質[quality];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
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問題五:人文素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說來,人文素養主要由人文知識與技能、人文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與品質等三個方面構成。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識起著基礎性作用,是其他兩個方面賴以形成的基礎;人文能力與方法是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的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與品質主要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理解和應用人文的意識和態度以及對人文的情感、興趣和動機等等,這些精神和品質在人文素養各要素中占據核心地位,直接決定著人文素養的方向。
在人文素養中,人文精神是核心。當前大家對人文精神的認識不一,有的從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角度來思考,往往得出各個國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結論;有的認為每個時代人文精神內容不一樣,中國古代與中國當下的人文精神不同。在筆者看來,人類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具體內容上可能有時代與國家之別,但在根本特征或本質上則無根本性差別。人的和本性等是相通的,這決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人文精神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但在總體上不外乎是對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命、權利、利益與價值的尊重和保障,對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動植物的關切,它是人類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問題六:人文素質沒什么用 20分 誰說的、、、
若只有科學素養缺乏人文素養。。這個人可能會走彎路或者很不討喜
問題七: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素質.什么是成長.他們的關系到底是什么? 我認為,人文是在大環境下的人與人交流習慣而形成的一種環境,素質是個人或整個民族的科學、道德及體質的綜合水平,成長在多數情況下指個人身體及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的積極發展和提高。
人文是影響個人素質和成長的環境因素,也是主要因素。但個人素質和成長又不完全取決于人文環境,也取決于個人在精神方面的探索和取得。
反之,眾多個體的素質得到提高,身體及心理得到成長后,會影響整個區域的人文環境得到良性改善,從而使新個體在這個得到改善的整體人文環境下受益。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形 *** 環境和個人素質及成長的良性循環發展。
淺談大學生人文素養|淺談人文素養對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實質上是把文化軟實力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文化是軟實力資源中尤為重要的一類,而人文素養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主體,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離不開大學生,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促進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 “人文素養”的內涵以及重要性
關于“人文素養”的定義在文獻中有不少闡述,有側重于人文知識的(如文學、哲學、學、歷史學、法學等);有側重于人的道德修養、思維方式、思想品味、價值取向等個人品質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側重于人的行為方式的,表現為人的談吐與做事的態度與方式。綜合以上的觀點筆者認為:“人文素養”是以人文知識為基礎,內化為人的道德修養、思維方式、思想品味、價值取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個人品質,外化為人的行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對國家來說,人文素養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積淀,猶太人能夠建國是因為秉承了他們永不放棄的愛國熱情。對個人來說,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條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順利行走的基石,是現代人在殘酷競爭中保持自我與發展自我的有力保證。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增強個人魅力與自信,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繁重的學習、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殘酷的就業壓力。
二 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
1.人文知識基礎薄弱,忽視傳統文化
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是人文知識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對中國人文和歷史不甚了解,許多漢字和成語一知半解,忽視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的古詩詞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蘊,認識比較膚淺。與之相對的是,電腦上網人人都會,網絡“火星文”盛行。由于用手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許多大學生現在對一些漢字只認識不會寫,或者是根本就不認識。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遍地開花,最具代表意義的就是孔子學院的建立,孔子學院是向世界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敖刂?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共計691所,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笨鬃訉W院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播的一個手段已成為全球的一個文化現象,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超過了本國民眾。
2.心理素質極差,自我能力較弱,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關于大學生驚世駭俗的事件近年來頻頻觸動著人們的神經,從“馬加爵殺人案”“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潑熊案”“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曾世杰殺人案”“藥家鑫案”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與大學生缺乏人文素養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因為沒有堅實的人文素養作為基石,使人文素養內化為自身的修養從而作用于自身的行為方式,而導致一些大學生在遇事后,沒有應對的方式和思維,不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和途徑,從而采取極端手段。
3.對事件缺乏明確判斷,喜歡看“熱鬧”,沒有思想深度
當前處于信息爆炸的社會,各種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學生,這些信息多以電視和網絡為載體。在這些海量的新聞事件中,真實與虛假共存;所體現出的價值觀,精華與糟粕共存。而大學生由于沒有堅實的人文素養作為支撐,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或者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更有甚者是以“審丑”為樂趣,缺乏自己的判斷,沒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會中隨波逐流。
三 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1.現實的壓力和傳統文化有待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和興趣班遍地開花,而往往是跟隨潮流,淺嘗輒止。而傳統文化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魅力,這是因為,一方面迫于嚴峻的就業壓力,學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專業上,閱讀的大部分都是應試書籍,對人文方面的書籍很少涉獵;另一方面,社會上普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的大膽有益的嘗試。如何把現實的壓力與傳統文化的創新結合起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學生漠視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學生犯罪現象逐漸增多,我們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這與我們的教育水平有直接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偏頗使大學生忽視人文素養,忽視健全心理素質。人從一出生就會接受各種教育,但就近年來所觀察到的來看,人們在傳授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一個基本準則,就是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關愛他人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而我們當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現出功利化趨向,造成很多大學生眼里只看得見自己,而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極端,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3.社會傳媒的影響
整個社會情緒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只要是大膽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們的圍觀,紅極一時。這種浮躁的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往往很消極。中國的傳統美德譬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已被很多人遺忘。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不切合實際的過度自負,自吹自擂,表現出來的行為嘩眾取寵。記得在某電視節目舉辦的唱歌選秀比賽中,有些大學生帶著五音不全的嗓音與夸張的行為號稱能成為實力大明星的行為,讓人不禁感嘆當今大學生的想法。社會傳媒的影響,各種“穿越劇”盛行,不尊重歷史事實,胡亂篡改歷史,缺乏思想與文化積淀,往往就是看熱鬧,對大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一點幫助。
四 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1.在社會中營造重視人文素養的氛圍,規范和引導傳媒,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已經在全社會掀起了文化建設。這說明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在全社會營造優良文化的氛圍。從到地方,從有聲媒體到平面媒體,從機關到社區,全社會都掀起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社會傳媒也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監控,傳媒開始規范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們開始關注人文素養,重視人文素養的提升,“文化”一詞已成為一個熱點。受這種氛圍的影響,大學生也開始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一批有思想的文化書籍和影片在大學生中盛行。一個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是具備一定人文素養的學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