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清明節是我們國家的四大傳統節日,而在這四大節中,要說到最重要,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的節日非我們的春節莫屬,那么有著如此重要意義的春節是怎么來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從虞舜時期興起。
春節源于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祭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用朱砂涂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于“春節”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惫艜r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改用顓頊歷,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歷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顓頊歷,以農歷十月初一為“年”。漢武帝時,由于屢次改歷,歷法很不準確,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漢書·律歷志》)的錯亂現象,他便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顓頊歷》,以夏歷為依據,另作《太初歷》,以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年”。由此正月初一為春節的習俗就由此確定了下來。
看了小編今天的分享,大家是不是對于春節的來歷有了一定的了解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