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姓古代名人雒昂明朝,陜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拼音是:luò。筆畫是:14。部首是:隹
雒的結構是:左右結構,筆順是:撇、橫撇/橫鉤、點、豎、橫折、橫、撇、豎、點、橫、橫、橫、豎、橫。
雒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關于雒的歷史名人 【點此查看雒的詳細內容】
雒姓古代名人
雒昂明朝,陜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癸未科(公元1524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
雒遵明朝,號涇坡;陜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已丑科(公元1566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尚寶卿。
雒于仁明朝,雒遵之子,字少涇;陜西涇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大理寺評事,其子雒獻書,舉人。
二、關于雒的成語
三、關于雒姓郡望
廣饒縣:按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廣饒境內就有人類居住、繁衍。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對齊景公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萷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即姜太公呂望)因之?!睋?,上古時代,今廣饒縣境屬爽鳩氏的居地,夏朝至殷商末期,為季萷氏、逢伯陵和蒲姑氏居地,西周時期,為姜太公封地--齊國的轄地,春秋、戰國時期,縣境仍屬齊國。秦朝實行郡縣制,分山東之國凡七,泰山之北為齊郡,縣境屬齊郡。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饒縣,此廣饒縣名之始。西漢時期,今縣境為齊、千乘兩郡屬地。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齊郡領縣十二,千乘郡領縣十五。縣境在齊郡者有廣饒、鉅定及利縣的東部,在千乘郡者有瑯槐及千乘的東部。因此,西漢時期,今廣饒縣境為兩郡五縣之屬地,即:南部廣饒縣、西部利縣、中部鉅定縣屬齊郡,東北部瑯槐縣、西北部千乘縣屬千乘郡。廣饒縣故城后為侯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封菑川靖王之子劉國為廣饒侯。東漢時期,廣饒、鉅定、瑯槐三縣俱廢,將其地分為利、益、博昌三縣,屬樂安國。三國時期,縣境屬青州齊郡,歸魏國所轄。至晉朝時期,復置廣饒縣,屬齊國。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青州沒于漢劉聰,東晉時期,后趙石勒、燕慕容廣鬼、后燕慕容垂相繼占據;至南朝宋,劉裕曾于此置樂安郡,不久即入于北魏,仍為樂安郡,屬青州。至隋朝時期,罷郡為州,隋文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另據清光緒《山東通志》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即徙千乘于鉅定故城。千乘之名始于戰國,因齊景公有馬千駟畋于青丘而得名。至唐朝時期,于千乘縣置乘州,縣為屬。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乘州,縣境屬青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青州為北???,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と愿臑榍嘀?。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青州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五代時期,梁、唐、晉、漢、周共五十三年,縣境一直隸屬于平盧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罷軍使,復稱州,平盧軍仍改稱青州,縣境仍屬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辛亥,公元1129年),金兵占據青州后,縣境被偽齊劉豫統治八年。金熙宗天眷元年(戊午,公元1138年),改千乘為樂安,屬益都府。自此,歷經元、明、清各朝至民國初年,縣名與境域及隸屬均無大的變更。民國初期,厘定官制,首廢府,另設道尹為承轉機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置膠東道,樂安縣為屬。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依照“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的原則,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在《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中,樂安縣存廢理由是: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山東省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該縣舊為漢廣饒縣,至隋時始省去,擬即定名廣饒縣。由是復名廣饒縣,隸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尹后,直屬山東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饒縣屬渤海區清河專員公署。1950年5月,廣饒縣隸屬惠民專區。1958年10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并為淄博專區,廣饒縣歸屬。1961年1月,惠民專區分立,廣饒縣仍歸屬惠民專區。1983年8月30日,廣饒縣劃歸東營市。
廣饒堂:以望立堂,亦稱東海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