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是在一定條件下由輕烴、二氧化碳及硫化氫等小分子氣體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固態結晶物質,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外貌類似冰雪,還可以親切地稱呼它為“固體瓦斯”或“氣冰”。
早在20世紀30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就發現,一些輸氣管經常會被奇怪的冰塊堵塞。化學家對這些冰塊進行分析后得知,這是甲烷等氣體被關在冰晶體中形成的。直到60年代,蘇聯科學家才意識到,在自然界也許存在這種水合物,并預測到它作為一種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
那么我國最初是在哪里發現可燃冰的呢?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9月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zhi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據了解,“科學”號共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站點分布在冷泉化能極端生物群落中,動態合成并分解的天然氣水合物可以為深海冷泉化能極端生命提供甲烷和硫化氫等能量源;另一個天然氣水合物站點位于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這也是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正在噴發的深海冷泉噴口。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啦,大家有沒有看懂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