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
建安初年,張仲景辭官還鄉,時值冬至時節,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因為天氣寒冷,耳朵都凍爛了,心中非常難過,于是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施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下鍋煮熟,并取名為祛寒嬌耳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之后,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所以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仲景為百姓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
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用價值,就改稱為餃耳,后來人們又把餃耳漸漸叫成了餃子。每到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有冬至吃了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總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的,為了幫助窮苦人們治療凍傷的耳朵,張仲景把驅寒食材用面皮包成了耳朵的樣子,做成了驅寒嬌耳湯,后來人們模仿做嬌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而這種食品就是現在的餃子。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