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久久精品_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_欧美一级二级视频_午夜av电影_日本久久精品视频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 推薦39 推薦41 推薦43 推薦45 推薦47 推薦49 關鍵詞1 關鍵詞101 關鍵詞201 關鍵詞301 關鍵詞401 關鍵詞501 關鍵詞601 關鍵詞701 關鍵詞801 關鍵詞9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101 關鍵詞1201 關鍵詞1301 關鍵詞1401 關鍵詞1501 關鍵詞1601 關鍵詞1701 關鍵詞1801 關鍵詞190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手機 - 正文

老子是誰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3-16 20:13:27
導讀老子是誰,老子本名叫李耳,字聃,老子是對他的敬稱。老子是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1、歷史上的老子是位什么樣的人?公認的一種是:尹喜、王重陽、張道陵。老子一傳尹喜開文始派,又傳張道陵開正一派,又傳王玄甫開少陽派

老子本名叫李耳,字聃,老子是對他的敬稱。 老子是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

1、歷史上的老子是位什么樣的人?

公認的一種是:尹喜、王重陽、張道陵。老子一傳尹喜開文始派,又傳張道陵開正一派,又傳王玄甫開少陽派,呂洞賓就是少陽派傳人;呂傳王重陽,建立少陽派教派就是全真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

傳說老子姓李名耳,出生于春秋時期陳國的苦縣。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同時還是一位文學家和史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到唐朝時期,還被帝王家追認為李姓的始祖。其思想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對他非常尊崇,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都是非常聞名的。對于這樣一個偉人,他的,也有很多人好奇 。而關于老子的老師,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鴻鈞道人。這種說法基于老子

2、老子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主要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相傳,老子從一剛出生下來,眉毛和胡子都是白色的,所以就被人稱為老子,但這只是傳說,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老子這個人博才多學,孔子曾專門去洛陽向老子請教禮。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另外在個人修養上,老子也是一個懂得知足常樂,懂得取舍,摒棄貪念的人。

哈哈,當今社會談起老子,或許很多人都會誤解。其實他是一個歷史傳奇---“老子”,不過因為誤解恰恰相反能證明老子就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距離是零,只是我們覺察不到而已。 小編曾經做了一個試驗,我對三個孩子提出過這個問題:“老子是誰”?他們

3、老子有些什么成就呢?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今安徽渦陽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于孔子。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

老子著有《老子》五千言,《老子》又史《道德經》,這本書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德經》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此外,老子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

4、老子的學說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號老聃,春秋時陳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全都包涵在他的唯一著作道德經里,道德經內容博大精深,特別對道的論述,可以說道前人所未道,雖然在老子之前己有關于道的論述,但那是只言片語式的

他所作的《道德經》的影響,不僅時間久,而且領域很廣。在宗教上,它被奉為道教的開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條;在軍事方面,以柔克剛成為軍事家奉行的準則;在管理方面,老子的哲學是很多企業最基本的信條;在書畫藝術方面,道法自然成為書法家、繪畫家、詩人們遵循的理念;而在文學方面,《道德經》精警凝練,處處閃爍著哲人的智慧,妙語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老子》作者是怎么回事?

《老子》(也稱《道德經》)一書是否是老子所著?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因為能夠“修道”和“養壽”,所以活了160多歲,甚至200多歲;并說老子晚年棄官歸隱,途經函谷關,在那里“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有人認為從書的思想內容、文體風格及用詞等方面看,可以斷定此書成于戰國中期或末期。1973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出土甲乙兩種《老子》帛書,據考證為戰國時期作品。這一考古發現證實了《老子》的作者是戰圍時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即老子。這與《史記》中的“或言二百余歲”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說成是同一人在歷史上也有爭議。有種說法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人,他的思想流傳到戰國時,為太史儋所采納寫成《老子》。此說把太史儋和老子說成兩個人。無論《老子》成于何時,著者是誰,若要研究老子學說,只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

《老子》究竟是誰,李耳這個名字是不是老子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3]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道:宇宙能量現象)

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關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于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并不是道家創始人。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造像《道德經》是后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此外,《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是誰?

老子(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問禮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道家哲學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并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與道教。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觀點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后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老子出關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后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里一頓,這是有圣人來了!只有圣人來才會有這樣的云氣,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于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于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圣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后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老子出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生過興趣,還專門創作了故事新編《老子出關》,還與別人打了一點筆墨仗。另外,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你看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古人認為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先民還認為,哪個地方有寶物,哪個地方就會在上空出現紫氣。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后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后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出關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還有一處高約13米的高臺,叫”老君臺“,又叫“升仙臺”,臺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50多歲時曾在這里講學,此地離自己家有好多路,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山叫“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睹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青牛也會說人話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老子揮鞭打山,山頂削去了,并且飛到了山東,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個桿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拄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鞭子桿就永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前來趕走山,因為從這以后老子家鄉就過起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走山時站立的土臺叫“升仙臺”,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又把這個臺稱為”老君臺“,還修了廟,進行祭祀。--這是老百姓何等瑰麗的想象啊!讀了老子家鄉的這一則傳說,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間!老子文化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中國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衍生出來,又一層一層地累積起來的。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于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制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莊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于老學之處,在于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圣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并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并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一直在*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發展時期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真思索宇宙的*,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于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的實際影響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后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于發現爭強斗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學原理的*哲學觀點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后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并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家哲學對中國*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理想而執著于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輕松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對道家應簡單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么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實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

只要你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經可以算是老子的*啦!

老子,根據《史記》的記載,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約生活春秋末期,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降生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于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后,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后患無窮!誰愿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愿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于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后觀敵了陣,卻突于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題:“左師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后,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涌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蓬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于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聰穎少年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題:“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題:“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題:“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

老子的師傅是誰??

老子的師傅是商容和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

1、商容

老子從小都很聰明,特別愛思考。老子父親望子成龍,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知識。商老先生老子教授三年,因老子太聰明,沒有教授的內容了,推薦到其師兄處學習。

2、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

老子在商容老師的推薦下,到達了周國,拜見博士,進入太學學習天文、地理、人倫和《詩》《書》、《易》、《歷》、《禮》、《樂》等書籍,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官。

擴展資料:

老子的世界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

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子—入周求學

老子是誰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標簽: 宜昌 空乘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什么叫做自我認知 西餐禮儀有哪些 握手禮儀有哪些 中元節吃什么比較好 傣族潑水節有什么來歷 泰國潑水節有什么來歷 潑水節具體是幾月幾日 龍抬頭代表著什么 春節除夕具體是幾月幾日 無期徒刑是要把人關到死嗎 交通肇事罪量刑標準有些什么 人販子不判死刑有哪些原因 盜竊罪與侵占罪有什么區別 投資管理公司的經營范圍有哪些東西 上市公司是什么公司 營業執照辦理流程有哪些 網絡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什么 販毒多少克可以判死刑 注冊分公司的流程 公司注銷清算報告應該怎么寫 紂王是什么人 中國的筷子文化史 恐龍是什么生物 hpv病毒是什么病毒 輪狀病毒的定義 肉毒桿菌的定義是什么 eb病毒的定義 什么叫做厭氧菌 胚胎發育的過程是什么 雍正帝是什么人 和珅是什么人 欠條的書寫格式 車船稅是每年都要交的嗎 離婚請律師費用大概是多少 離婚起訴狀應該怎么寫 農村養老保險新政策具體是什么 安祿山是什么人 書籍推薦:《麥田里的守望者》 書籍推薦:《瓦爾登湖》 書籍推薦:《飄》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网导航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 欧美激情免费观看一区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大黄网站 |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 亚洲欧美韩日 |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色综合图区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 国产一级久久久久久毛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 | 一区在线看 |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一区二区三区 |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钱 |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欧美激情首页 |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 欧美日韩国产色 | 欧美日韩激情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