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久久精品_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_激情小说综合网_欧美一级二级视频_午夜av电影_日本久久精品视频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 推薦39 推薦41 推薦43 推薦45 推薦47 推薦49 關鍵詞1 關鍵詞101 關鍵詞201 關鍵詞301 關鍵詞401 關鍵詞501 關鍵詞601 關鍵詞701 關鍵詞801 關鍵詞9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101 關鍵詞1201 關鍵詞1301 關鍵詞1401 關鍵詞1501 關鍵詞1601 關鍵詞1701 關鍵詞1801 關鍵詞190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常識 - 正文

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誰的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4-01 12:27:20
導讀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誰的,古有清明前一天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源于祭祖,后附會以介子推的故事。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介

古有清明前一天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 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

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源于祭祖,后附會以介子推的故事。傳說晉文公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晉文公為了介子推出面,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他出來,子推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則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寒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煙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

寒食節的源頭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習俗。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禁火期間不能舉炊,須得預先準備好食物,以備禁火期間食用,這種食物即所謂“寒食”。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

寒食節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之推的習俗。介之推乃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時一位忠貞的追隨者,后為火焚,舉國哀痛。《荊楚歲時記》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這個源頭有這樣一個傳說:

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1、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而

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有剩下幾個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頒布詔書曰:“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 據唐·杜佑《通典》載:“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式。” 至此,寒食被作為“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為了了一塊肉,煮熟后獻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寧愿過隱居生活。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之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于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 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此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復活,綠枝干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條枝,編了一個帽圈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清明的座右銘。決心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從此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曰“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

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這種說法逐漸占據主要地位。一些地方寒食節還要在介之推廟中舉行祭祀儀式。祭介之推的儀式,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為隆重。該地區的人民從戰國到三國的漫長歷史時期,寒食禁火的時間竟長達一月之久。至三國時,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間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規定寒食三日,此俗從此相沿成習。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糖稀(故名“餳”)、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古代寒食節的傳統游戲項目主要是斗雞和斗雞蛋。南朝梁時宗檁《荊楚歲時記》云: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隋《玉燭寶典》云:“此節城市尤多斗雞斗卵之戲。”斗雞之俗直至現代仍傳承于民間,斗雞蛋的習俗卻失傳了。隋代及其以前用于碰撞爭斗游戲的雞蛋,是一種經過染色、雕鏤的雞蛋,古名“畫卵”。畫卵,主要是在蛋殼上染以藍、紅等色,形成美麗的圖案。畫卵、雕卵之俗產生于戰國時期,如《管子》云:“雕卵熟斫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隋時人們除將畫卵用于游戲外,還把它作為節日期間互相饋贈的禮物,或置于盤俎,供于案幾,作為節日特有的擺設裝綴。 ? ?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

寒食節至唐代仍為一個較大的節日,當時詩人留下了不少詠寒食節的詩,如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云:”元稹《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沈佺期《嶺表寒食》云:“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宋時,寒食節要舉行一些游戲、競技活動和掃墓祭祖,如《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占L經》無文。近代相傳,寢以城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岳陽風土記》載:“春社后,遇號天色,往往相繼上山,州人所為拜掃也。至寒食而止。”這些活動實際上均是從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招魂活動借取或變化過來的。唐代以降,寒食節地位日趨式微,僅有節令食俗一項采取若千變型的方式,傳承于民間。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清明節的來歷及詳細資料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后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于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

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后,氣溫回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

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家鄉,每當清明前后,就會有大量的樹苗買賣商來我的家鄉移植已經成活的樹苗。其實,清明在過去不是祭祖掃墓,更多的是慶賀新的一年農業生產的一天,所以清明節在過去相當于國外的:感恩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為什么會有清明這個節日呢?如題 謝謝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清明節習俗、詩詞欣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 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 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 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 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 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 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 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 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 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 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 嚴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 清明時節,楊柳綻芽,桃花綻開, 小草青青。大氣潔凈,“潔齊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來的氣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么“斷魂”呢? 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 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 今天讀來仍然那么哀怨,那么親切。 可見古往今來,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 下一代不斷成長,上一共不斷地老朽, 不斷地死亡,這是生物的規律,自然的規律。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 在這里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 在這里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在這里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于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清明節的由來20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范圍盛行并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據資料記載,唐代,由于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節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1935年中華*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的來歷(簡述)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節氣特點與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節日,清明祭祖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氣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2、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現,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牛丼飯怎么讀 西游記是一部什么小說 支付寶芝麻粒有什么用處 我國第1部日記體游記 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什么意思 退役軍人發放的優待證有什么用 最小的老虎品種 植樹節的由來 農歷入宅什么意思 網頁顯示502 bad gateway 什么叫應屆生畢業生 中國第一部科普作品 歷史上第一部兵書是什么 斷代體史書 中國古代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什么 編年體史書代表作 我國第一部文選 公路上匝道是什么意思 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是誰 中國第一部成體系詞典是什么意思 中國的文學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目的 冷在四九熱在中伏 什么是中國第一部字典? 中國第一部韻書指的是什么? 什么漢字只有一筆畫? 檳榔會上癮怎么回事? 水會結冰的原因是什么? 家里不能養文竹是怎么回事? 屈原跳河自盡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中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漲停表示什么? 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指的是什么? “前四史”表示哪四部史書? “后四史”表示哪些著作? “四書五經”表示哪些著作? “十三經”表示哪些著作? 面霜一般什么時候用? “春秋三傳”表示哪些著作? 教師資格證什么時候才會有成績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国产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 午夜日韩 | 久久综合爱 |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综合亚洲图片综合区 | 亚洲图片国产日韩欧美 | 一级毛片免费毛片毛片 |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tv | 国产91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不卡 |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伊人久久综合网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 欧美人与禽zozzo性伦交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2 | 日韩三级网址 | 劲爆欧美精品13页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 | 另类激情亚洲 | 久久久xxx | 久久伊人亚洲 | 国产精品视频a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 | 在线日韩理论午夜中文电影 | 午夜国产在线 | 久久99免费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午夜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图片欧美在线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久精 | 在线国产毛片 |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