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清明前一天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 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
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節日,源于祭祖,后附會以介子推的故事。傳說晉文公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晉文公為了介子推出面,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他出來,子推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則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寒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煙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
寒食節的源頭有二。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習俗。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周禮·秋官·司炬氏》云:“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禁火期間不能舉炊,須得預先準備好食物,以備禁火期間食用,這種食物即所謂“寒食”。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
寒食節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之推的習俗。介之推乃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時一位忠貞的追隨者,后為火焚,舉國哀痛。《荊楚歲時記》云:“介子推(即介之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這個源頭有這樣一個傳說:
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1、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而
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有剩下幾個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頒布詔書曰:“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 據唐·杜佑《通典》載:“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式。” 至此,寒食被作為“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為了了一塊肉,煮熟后獻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寧愿過隱居生活。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之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于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 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此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復活,綠枝干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條枝,編了一個帽圈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清明的座右銘。決心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從此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曰“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
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這種說法逐漸占據主要地位。一些地方寒食節還要在介之推廟中舉行祭祀儀式。祭介之推的儀式,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為隆重。該地區的人民從戰國到三國的漫長歷史時期,寒食禁火的時間竟長達一月之久。至三國時,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間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規定寒食三日,此俗從此相沿成習。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糖稀(故名“餳”)、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古代寒食節的傳統游戲項目主要是斗雞和斗雞蛋。南朝梁時宗檁《荊楚歲時記》云: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隋《玉燭寶典》云:“此節城市尤多斗雞斗卵之戲。”斗雞之俗直至現代仍傳承于民間,斗雞蛋的習俗卻失傳了。隋代及其以前用于碰撞爭斗游戲的雞蛋,是一種經過染色、雕鏤的雞蛋,古名“畫卵”。畫卵,主要是在蛋殼上染以藍、紅等色,形成美麗的圖案。畫卵、雕卵之俗產生于戰國時期,如《管子》云:“雕卵熟斫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隋時人們除將畫卵用于游戲外,還把它作為節日期間互相饋贈的禮物,或置于盤俎,供于案幾,作為節日特有的擺設裝綴。 ? ?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
寒食節至唐代仍為一個較大的節日,當時詩人留下了不少詠寒食節的詩,如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云:”元稹《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沈佺期《嶺表寒食》云:“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宋時,寒食節要舉行一些游戲、競技活動和掃墓祭祖,如《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占L經》無文。近代相傳,寢以城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岳陽風土記》載:“春社后,遇號天色,往往相繼上山,州人所為拜掃也。至寒食而止。”這些活動實際上均是從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招魂活動借取或變化過來的。唐代以降,寒食節地位日趨式微,僅有節令食俗一項采取若千變型的方式,傳承于民間。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與清明相接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清明節的來歷及詳細資料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后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于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
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后,氣溫回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
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家鄉,每當清明前后,就會有大量的樹苗買賣商來我的家鄉移植已經成活的樹苗。其實,清明在過去不是祭祖掃墓,更多的是慶賀新的一年農業生產的一天,所以清明節在過去相當于國外的:感恩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為什么會有清明這個節日呢?如題 謝謝了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出走。在*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清明節習俗、詩詞欣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 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 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 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 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 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 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 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 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 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 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 嚴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 清明時節,楊柳綻芽,桃花綻開, 小草青青。大氣潔凈,“潔齊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來的氣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么“斷魂”呢? 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 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 今天讀來仍然那么哀怨,那么親切。 可見古往今來,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 下一代不斷成長,上一共不斷地老朽, 不斷地死亡,這是生物的規律,自然的規律。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延續。 在這里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 在這里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在這里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于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清明節的由來20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范圍盛行并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據資料記載,唐代,由于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節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1935年中華*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的來歷(簡述)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節氣特點與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節日,清明祭祖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氣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擴展資料: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2、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現,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