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將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師范生就業,決定繼續在高等學校師范生中開展免國家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認定取得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擴大免試認定改革范圍,切實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
1、“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 2、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孔子)。3、師生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和人)的關系。4、(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制約課程的關鍵因素。5、“未來性”、“社會性”和“生命性”是新的(教育)觀所強調的特征。
-
1、學前時期一般是指(0至6)歲。2、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觀察法)。3、先學前期是指(1至3)歲。4、個性形成的最初階段是(幼兒期)。5、當兒童在生理和活動能力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的時候,由于心理發展跟不上這種變化,導致其內心發生沖突,進而引發混亂,這個時期是(轉折期)。
-
教育的概念:廣義的教育,指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
-
影響消費的因素:1、根本原因:影響居民消費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2、主要因素: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其中居民的收入是基礎和前提。3、其他因素生活消費還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水平與結構、家庭人口數量和結構、物價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
比較金屬性強弱的依據:金屬性:金屬氣態原子失去電子能力的性質;金屬活動性:水溶液中,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能力的性質。注意:金屬性與金屬活動性并非同一概念,兩者有時表現為不一致,同周期中,從左向右,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加,金屬性減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加,金屬性增強。
-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橋梁是(教育影響)。2、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發展、傳統教育走向終身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民主性)。
3、教育發展的基礎性條件是(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4、我國當代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出現的教育目的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教育目的)。
-
1、某教師在教學《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課時,涉及到新聞的特點,不合適的是(準確性)。2、某教材在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下有相關注釋,這些文字屬于語文教材的(助讀系統)。3、教師在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后,對“選修課程”的相關內容發表一些看法,觀點不正確的是(選修課程只關注課本內容即可)。
-
教師資格考試寫作評分標準:一類文(50-41)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字跡工整。二類文(40-31)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字跡清楚。三類文(30-21)基本符合題意、字跡潦草。四類文(20-10)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當、沒什么內容。五類文(10-0)沒有寫完作文、立意嚴重偏題、字跡難以辨認、寫背好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