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乾隆帝禪位后,嘉慶帝執政,就在這一年,四川、湖北、陜西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 有人向朝廷稟報,白蓮教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形勢十分不妙。 嘉慶帝聽后十分恐懼,馬上命令各地的總督巡撫捉拿白蓮教徒。地方官吏想借捉拿教徒的機
1、什么是白蓮教起義?
白蓮教農民起義運動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1795年-1804年),是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于四川、陜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 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陜邊境地區,后波及川、楚、陜、豫、甘等省,歷時九載
白蓮教起義,又稱川楚白蓮教亂、川楚教亂或川楚白蓮教起事。它指清朝嘉慶年間爆發于四川、陜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清政府的事件。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共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意義: 川楚白蓮教起義標志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中暴露,清政府依靠地方團練起義。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說法。 性質: 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漢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農民起義。 -
2、白蓮教起義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白蓮教,一個民間宗教組織,據傳說,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后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 發展 南宋時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響不大。元朝時期,教內發生分歧,其中一派開始
從康熙后期起,在不過百余年的時間里,由于外省人口的移入,迅速改變了川楚陜交界地區地廣人稀的狀況,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人口密度隨之迅速增長,人浮于地的現象十分嚴重。而且湖北、四川兩省官府貪污盛行。各級官吏無不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川楚地域遼闊,地形復雜,一直是政府權力所不及的地方,政府的保甲法也并未在此范圍內認真貫徹實施,所以反抗勢力大有可藏身的空間。另外,清朝在川楚地區駐軍數量很少,勢力單薄,戰斗力弱。白蓮教起事之前,清政府未能在以巴山老林為主的川楚地區建立起有效的鎮戍體系。
白蓮教大規模起義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力,并導致十余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余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后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而且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
3、白蓮教起義事件的結果如何?
白蓮教是自唐、宋年間源于佛教的,流傳于民間的一種神秘的宗教組織。,從北宋方臘到清朝乾隆,一千多年來,一直非常活躍。白蓮教對清朝有著很大的影響,清政府為了白蓮前后一共用了九年的時間。可是,為什么清朝沒能一開始就徹底鏟除呢? 原
嘉慶三年,襄陽白蓮教軍在湖北鄖西被包圍,王聰兒、姚之富皆跳崖自殺。此后,清朝推行團練和堅壁清野戰術,筑起大量寨堡,將村落百姓強行移居其中,又訓練團練進行防守,從而切斷白蓮教軍隊的糧草與兵源。至嘉慶九年,白蓮教軍隊被全部。
白蓮教農民起義運動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1795年-1804年),是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于四川、陜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 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陜邊境地區,后波及川、楚、陜、豫、甘等省,歷時
4、白蓮教起義帶來了什么影響?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缺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系,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韓山童起義,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其實也是白蓮教的一支.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二月(1420年)
白蓮教大規模起義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力,并導致十余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余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后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而且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中暴露無遺,清政府依靠地方團練起義。
白蓮教,一個民間宗教組織,據傳說,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后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 發展 南宋時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響不大。元朝時期,教內發生分歧,其中一派開始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歷史:“白蓮教起義”
白蓮教,一個民間宗教組織,據傳說,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后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
發展
南宋時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響不大。元朝時期,教內發生分歧,其中一派開始反抗元朝統治。公元1351年(元順帝1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締白蓮教。清入關后,白蓮教徒以反抗為己任,倡言“日月復來 ”,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朝*。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白蓮教活動頻繁。嘉慶年間白蓮教與地方人民結合,引發川楚教亂。
川楚白蓮教起義,亦有人稱之為川楚教亂,指中國清朝中期爆發於四川、陜西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政府的事件。
乾隆末年,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土地兼并嚴重,中原各地出現饑民,其中大約有100萬人前來有著大量荒地的川楚邊境就食,白蓮教以「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蓮教首領約定在次年起義,此事為清政府偵知,便以邪教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時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不論習教不習教,但論給錢不給錢」,「不遂所欲,即誣以邪教治罪」。這進一步激起了教眾的反抗。嘉慶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 日),宜都、枝江一帶的教眾首先起義。三月初十,襄陽王聰兒、姚之富等人起義,成為各支白蓮教軍隊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陜西各省游動作戰。
由於各支義軍互不統屬,無法相互呼應,遂被清朝軍隊各個擊破。嘉慶三年(1798年),襄陽義軍在湖北鄖西被包圍,王聰兒、姚之富皆跳崖自殺。此后,清朝推行團練和堅壁清野戰術,筑起大量寨堡,將村落百姓強行移居其中,又訓練團練進行防守,從而切斷義軍糧草與兵源的來源。至嘉慶九年(1804 年),義軍被全部*。
這次大規模的起義耗費了清朝政府大量軍費和軍力,據統計,清朝前后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於其四年全年收入,國庫為之一空,標志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
白蓮教起義簡介 白蓮教起義死了多少人
川楚白蓮教起義(1795年-1804年),指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于四川、陜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
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陜邊境地區,后波及川、楚、陜、豫、甘等省,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這次大規模起義,使得清政府耗費了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并導致十余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余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后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川楚起義標志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說法。
名 稱
白蓮教農民起義運動
地 點
川楚陜三省一帶
時 間
1795年-1804年
參戰方
白蓮教農民起義軍,清軍
結 果
白蓮教起義失敗,清政府腐朽暴露
參戰方兵力
起義軍約四十萬,清軍約二十萬
主要指揮官
劉之協,王聰兒,明亮
危 害
破壞了社會經濟正常發展
背 景
康乾盛世即將沒落,社會矛盾顯現
清白蓮教起義為什么死了那么多人?
那是太平天國運動
白蓮教起義軍為何沒攻下西安城呢?
1、西安城確實很難攻打。你想,能成為古都,城墻的守備當然不同一般。
2、白蓮教才二萬人打西安,那時候西安城內有重兵。
“陜西境內西安、同州、鳳翔三府及漢南平利、安康、紫陽一帶鄰近四川地區,各邑遍設寨堡,自百余至數百,以阻止起義軍入陜。六月間,清經略大臣額勒登保與參贊大臣德楞泰在平利集議,察知邊界起義軍不過二萬四千余人。清兵八萬,分三路圍剿三省邊界。”
3、清軍的戰斗力已有所加強。
嘉慶帝見這些官兵圍剿連連失敗,急得“涕淚傾涌泉”,他一面大罵王聰兒“賊匪”,一面下詔書把那些貪官酷吏狠狠地訓斥一通,撤職的撤職、查辦的查辦,并且嚴厲督促各地官軍繼續組織兵力,圍剿王聰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軍。
那時候,因為連年*不力,換了好多軍官指揮*白蓮教,這時候肯定死拼,不然失敗了也是要死。
4、白蓮教糧草供應不足,人員補充也不象以前那么順了。
清軍將領有個叫明亮的,向嘉慶皇帝獻了一條毒策,即:實行“堅壁清野”。各地地主組織、地方武裝力量修筑碉堡。起義軍不論到哪里,他們就先把老百姓都趕進碉堡,使義軍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斷絕糧草的供給。起義軍本來就是來自于人民群眾,清政府實行“堅壁清野”這條毒計后,給白蓮教起義軍帶來巨大損失和困難。
一八○○年以來,起義軍面對著清朝的重兵圍剿,日益陷于困境,但起義軍仍然是分散各地,流動作戰,缺少統一的指揮,使清朝易于各個擊破。流動作戰,原來便于奪取地主富豪的糧食,擴大起義農民的隊伍,但自清朝倚用團練鄉勇以來,各地豪強倚險結寨或挖濠筑堡,起義軍到來時,在寨堡中聚集農民貯藏糧米,堅壁清野。義軍駐營時,團練鄉勇又可乘勢出擊。《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卷說:“無人可裹,無糧可掠,賊勢自衰矣。”一八○○年秋季以后,起義軍在全局上日益陷于被動的地位,在有勝有敗的作戰過程中,逐漸走向失敗。
5、白蓮教眾的心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來起義軍屢屢打勝仗,因為在進攻的途中有很多人加入,容易打勝。后來清軍進行了多年的*,加入的人也不象以前那么多了,農民起義的根本目的是吃飽飯,并不想死。經過清軍的*,也打了一些敗仗,農民是趨利性的,加入的積極性也不強了。
6、因為白蓮教是以“官*民反”的口號來號召的。政府因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平息了一些民憤,那么,農民對起義軍的支持也少了。心底里,農民還是不想打仗的。
和珅以下的各級官員,攫取民財、侵吞官款雖不如和珅之巨,但貪污*之風,已然上行下效,彌漫全國,迫使廣大農民不得不起而反抗。嘉慶帝誅和珅后下諭說:“教匪聚眾滋事,皆以官*民反為詞”,“百姓幸際昌期,安土樂業,若非迫于萬不得已,焉肯不顧身家,鋌而走險!總緣親民之吏,不能奉宣朝廷德意,多方婪索,竭其脂膏,因而激變至此。然州縣之所以剝削小民者,不盡自肥己橐,大半趨奉上司。而督撫大吏之所以勒索屬員者,不盡安心貪黷,無非交結和珅。是層層剝削,皆為和珅一人。而無窮之苦累,則我百姓當之。言念即此,能不痛心?現在大憝已去,綱紀肅清,下情無不上達。各省官吏自當*小廉,湔除積習,民間無所擾累,亦可各遂其生。”
7、發動地方武裝。
面對著白蓮教農民起義軍的進軍,嘉慶帝逐漸倚用漢人地主武裝,配合官軍*起義。一七九八年(嘉慶三年),四川招募武裝鄉勇達三十七萬人,湖北也有三十六萬六千余人。清軍都統德楞泰、副都統明亮率領主力軍在湖北襄陽*王聰兒、姚之富起義軍,當地鄉勇配合作戰。
綜合以上原因,因此沒打下西安城。白蓮教也慢慢走向衰落。
白蓮教為什么失敗
修堡筑寨、固守一地與硬拚的作戰指導,是白巾軍起義初期被清軍各個擊破的主要原因;大踏步前進、后退,實施流動作戰,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獲得了戰爭主動權,粉碎了清軍聚而殲之的戰略企圖,但由于沒有建立根據地,當清軍實施筑寨團練及堅壁清野時,即完全喪失了主動權,是白巾軍后期終于失敗的主要原因;教、軍合一的組織形式和封建家長制的管理制度,致內部派系林立,戰爭中缺乏統一領導、計劃及各部不能密切協同,亦為白巾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XE2EsK8YE2OHXTYs8WN3fNJsltVZaOXGuOq0j-K1km2YZejbhqtM0pcDzoeh9VIlGUJAflJCxjPWVBt2TvoF_#5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