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當時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擴展
您能介紹一下鄭和這個人嗎?
出生地: 云南昆陽 原名: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
鄭和,明朝初年的太監,云南人,著名航海家、外交家。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一項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云南昆陽人。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寶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2為燕
鄭和在歷史上有什么成就呢?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
鄭和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再次貫通了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鄭和率領明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估計,鄭和下西洋期間,明朝擁有的全部航海船舶,應不少于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只的總和。
鄭和是一個武功高強的太監。幫助朱棣清君側取得皇位時戰功赫赫。他的武功秘籍就是《葵花寶典》。
鄭和下西洋建立了哪些功績?
鄭和(1371年? - 1433年[1]), 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2][3](又作“三寶太監”[4]),云南昆陽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其目的是宣揚國威,向外示富。當然,從正面的意義上講,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是云南昆陽人,乳名三寶。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鄭和是什么時期人物
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云南戰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是怎么樣的歷史人物?
鄭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設置云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治云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于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云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咸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的長子。后來,鄭和的祖父從母姓,改姓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后裔至今已傳21代 另據,《鄭和家譜》中的“馬公墓志鉻”,系永樂三年(1405年),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寫。銘文從鄭和曾祖拜顏始敘其世系,祖父、父親姓“馬”,名哈只,其父馬哈只有子二人,長文銘,次鄭和,另有姊妹四人。關于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后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后裔有兩大支系,一個支系的后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系的后裔在云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系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后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云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后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鄭和本人也在航海時派遣一支船隊進入麥加朝覲。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云南戰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是什么樣的人?
民族英雄 前無古人 勇于探索 充滿智慧 臨危不懼 勇敢 遇到困難鎮定自若 的人 (lszg)
鄭成功和鄭和是一個人嗎?
鄭成功和鄭和不是一個人。但他們都是中國的歷史偉人,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族英雄,主要功績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鄭和是明朝初年云南人,明成祖朱棣的司禮太監,是中國最著名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威名遠播世界。
一、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骨澹蔀槟厦骱笃谥饕娛铝α恐?,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二、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監 ,云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
鄭和是什么人?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中文名: 鄭和
民族: 回族
出生地: 云南昆陽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職業: 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
信仰: 伊斯蘭教
主要成就: 鄭和下西洋
曾用名: 本姓馬,小字三保
朝代: 明朝
鄭和簡介
鄭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和本姓馬,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設置云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治云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于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云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咸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是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第五子的長子。后來,鄭和的祖父從母姓,改姓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后裔至今已傳21代。
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鄭和本人也在航海時派遣一支船隊進入麥加朝覲。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云南戰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為何要挑選鄭和為下西洋總兵正使呢?
這是由于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后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后,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于“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余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二,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經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通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并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簽訂貿易條約。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滿意,并為下西洋解除了后顧之憂。正是由于鄭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給鄭和。在鄭和下西洋途中,鄭和不辭辛勞,往返于西洋各國之間,妥然處理各種外交事務,解決了一系列棘手問題,化解了矛盾,穩定了國際關系,提高了中國威信。這充分證明鄭和嫻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里得到有關的航海知識,熟悉海洋,響往航海。在鄭和擔任內宮監太監時,營造宮殿,監造船舶,有造船經驗。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進行了兩次較遠距離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識,積累了航海經驗,為下西洋遠航打下了基礎。在下西洋途中,鄭和通過航海實踐,不斷地豐富航海知識,積累航海經驗,提高航海技術,使他能率領船隊,完滿地完成下西洋遠航任務。
第四,鄭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蘭教徒,熟悉伊斯蘭教教義、教規和宗教習俗。鄭和又是佛家*,他自稱是“奉佛信官”“菩薩戒*”,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鄭和下西洋途經的國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蘭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溝通相互關系,贏得西洋國家人民的贊譽。這對于鄭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幫助鄭和過人的膽識、聰明的才智、健康的體魄、踏實的作風、廣闊的胸懷,這些個人素質使鄭和具備了作為龐大船隊統帥和指揮員的條件。
正是由于鄭和自身條件和所具備的才能、素質才為朱棣皇帝所賞識,并委于重任,成為下西洋船隊的統帥。鄭和不負重望,出色地完成遠航任務。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歲 明軍征云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三保被擄入明營,遭宮刑*。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歲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 甲申) 33歲 馬三保因戰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并擢拔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88.html?wtp=tt#2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