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 指在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然或人造天體。月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已知的天然衛星總數(不算構成行星環的碎塊)至少有40顆。土星的天然衛星最多,其中17顆已得到確認,至少還有五
衛星原本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并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而后來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航天飛機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很多。
利用通信衛星傳送和轉播電視節目。 利用通信衛星傳送和轉播電視節目的電視系統。電視節目從某個地面站發往通信衛星,再轉發到其他地面站,地面站收到信號后傳送到當地電視臺轉播。 衛星上除有發送天線外,還有接收天線、放大器、變頻器等電子設
行星的產生可能是行星受到撞擊之后飛離自身的碎片,也可能是來自外太空的星體,在運行到行星附近的時候被行星的引力捕獲,就變成了衛星。在太空運行的衛星,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太陽系已知的天然衛星總數,至少有160顆。天然行星的特點是:不會發光,圍繞行星運轉。隨行星圍繞恒星運轉。
軟件定義衛星是一種開放架構的衛星系統,它具有強大的星上計算能力,能夠通過軟件上注、在軌發布APP等方式增強或改變其功能,能夠完成多種不同的空間任務,可以被眾多用戶共享使用,可以為更多用戶提供服務。 軟件定義衛星是一種以天基超算為基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研制出了各種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和天然衛星一樣,也繞著行星運轉。人造衛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第一顆被正式送入軌道的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人衛1號。從那時起,已有數千顆環繞地球飛行。人造衛星還被發射到環繞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軌道上。人造衛星用于科學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訊、天氣預報、地球資源探測和軍事偵察等方面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人造地球衛星是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環繞地球飛行的人造天體,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人類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的最主要手段。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衛星的"極軌"具體是怎么定義的?
極軌指衛星的運行軌道環繞地球兩極。極軌衛星又稱太陽同步衛星,對某點的探測時間大致相近。我國氣象部門使用的極軌氣象衛星主要是美國的NOAA系列和中國的風云一號(FY-1型)。
極軌氣象衛星運行的軌道較低,一般在700到1000公里之間,所以其探測的空間分辨率較高,星下點的水平分辨率為1.1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約為98。運行周期為115分鐘左右。每天幾乎以固定的時間(地方太陽時)經過同一地區上空兩次,它能夠進行全球觀測。對于某固定地區,每天可進行兩次定時觀測,時間間隔12小時。又因其相對地球不固定,所以它觀測的時間分辨率低。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海洋衛星的定義
衛星海洋遙感技術在海洋資源,環境,減災和科學研究等方面 海洋衛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海洋衛星和以海洋觀測為主的在軌衛星已有30多顆。
海洋衛星是地球觀測衛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氣象衛星和陸地資源衛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于高檔次的地球觀測衛星,包括軍用海洋監視衛星、綜合性的海洋觀測衛星、各種專用的海洋學研究衛星等。
同步衛星的定義
地球同步衛星是人為發射的一種衛星,它相對于地球靜止于赤道上空。從地面上看,衛星保持不動,故也稱靜止衛星,從地球之外看,衛星與地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轉動,角速度與地球自轉角速度相同,故稱地球同步衛星。在平常的計算中,我們認為這是勻速圓周運動,運轉周期24小時,地球同步衛星距赤道的高度約為36000千米,線速度的大小約為每秒3.08公里。
衛星,行星,恒星 有什么區別?是如何定義的?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過去天文學家以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變的,以此為名。但事實上,恒星也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其所屬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轉。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員。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
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衛星是環繞一顆天體按一定的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物體。其包括人造衛星和與此相對的天然衛星。
恒星
在太空裏,自己懂得發亮光的,稱為恒星。由於自身的重力過大的關系,恒星中心所感受到的壓力,大到足以發生核聚變( Nuclear fusion ),這時輕的元素( 如 氫, Hydrogen )會聚合變成較重的元素( 如氦, Helium ),藉以產生能量,對抗重力,一部份能量轉變成為可見光,向四面八方射出來,這就是恒星。最近我們的恒星便是太陽了,她是一顆發出紅*亮光的小恒星,已經48億歲了!再過大約50億年,她的能源便會消耗完畢,結束她的一生。
行星
圍繞恒星公轉的稱為行星,地球便是圍繞太陽公轉的九個大行星的其中一員。行星沒有甚麼特別,她們只是陪伴?恒星的一些「碎石」而已。就九大行星而言,比較接近太陽的(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稱為「類地行星」,她們主要由固體如巖石、金屬等形成。較遠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主要由氣體所組成,稱為「類木行星」。最遠的冥王星是由冰塊所組成,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可能本來是太陽系外圍,形成彗星的眾多冰塊的一員,由於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才跌進來成為行星。
衛星
衛星是圍繞行星公轉的星球,九大行星之中,除了水星外,其他的都有她們自己的衛星,月球便是地球的衛星,她就像一個保護傘,為地球擋下了不少外來的襲擊( 如太空中的碎石、小行星等 )給我們避開了很多災難,她表面的隕石坑,便是最好的證明了。
參考資料:百度
GPS的定義是什么?
GPS衛星導航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GPS)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其主要目的是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并用于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是美國獨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經過20余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布設完成。
全球定位系統由三部分構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負責管理、協調整個地面控制系統的 工作)、地面天線(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衛星注入尋電文)、監測站(數據自動收集中心)和通訊輔助系統(數據傳輸)組成;(2)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分布在6個道平面上;(3)用戶裝置部分, 主要由GPS接收機和衛星天線組成。
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特點:(1)全天候;(2) 全球覆蓋;(3)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4)快速省時高效率:(5)應用廣泛多功能。
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用途:(1)陸地應用,主要包括車輛導航、應急反應、大氣物理觀測、地球物理資源勘探、工程測量、變形監測、地殼運動監測、 市政規劃控制等;(2)海洋應用,包括遠洋船最佳航程航線測定、船只實時調度與導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寶、水文地質測量以及海洋平臺定位、海平面升降監測等;(3)航空航天應用,包括飛機導航、航空遙 感姿態控制、低軌衛星定軌、導彈制導、航空救援和載人航天器防護探測等。
GPS衛星接收機種類很多,根據型號分為測地型、全站型、定時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據用途分為車載式、船載式、機載式、星載式、彈載式。
經過20余年的實踐證明,GPS系統是一個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無線電導航、定位和定時的多功能系統。 GPS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多領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機型的國際性高新技術產業。
GPS原理
24顆GPS衛星在離地面1萬2千公里的高空上,以12小時的周期環繞地球運行,使得在任意時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
由于衛星的位置精確可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
事實上,接收機往往可以鎖住4顆以上的衛星,這時,接收機可按衛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組,每組4顆,然后通過算法挑選出誤差最小的一組用作定位,從而提高精度。
由于衛星運行軌道、衛星時鐘存在誤差,大氣對流層、電離層對信號的影響,以及人為的SA保護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為提高定位精度,普遍采用差分GPS(DGPS)技術,建立基準站(差分臺)進行GPS觀測,利用已知的基準站精確坐標,與觀測值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一修正數,并對外發布。接收機收到該修正數后,與自身的觀測值進行比較,消去大部分誤差,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位置。實驗表明,利用差分GPS,定位精度可提高到5米。
GPS前景
由于GPS技術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作為先進的測量手段和新的生產力,已經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應用領域。
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美國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期間,在保證美國*不受威脅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號精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改善,利用C/A碼進行單點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20米,這將進一步推動GPS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力、作業效率、科學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刺激GPS市場的增長。據有關專家預測,在美國,單單是汽車GPS導航系統,2000年后的市場將達到30億美元,而在我國,汽車導航的市場也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可見,GPS技術市場的應用前景非常可觀。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