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釋義: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 出處:先秦時期的《召公諫厲王弭謗》 原文節選: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自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言外之意是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解釋】: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出處】:《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這個成語出自這樣一個故事:西周末年,周厲王非常殘暴,橫征暴斂,驕奢淫逸,整個國家百業凋敝、民不聊生。人們在私底下指責厲王的暴行。召公屢次進諫厲王,厲王不聽,從衛國找來巫師去監視哪些指責他的人,只要發現就抓住殺掉。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推動上午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這里,構造和諧社會,就是構造一種由正確意識不斷推動發展的社會,同時使社會決定正確的意識去帶動其本身的發展.二者相互作用."民口",就是人識的體現,只有人
一時間,全國上下人人自危,沒人敢再議論朝政,連在街上遇到親戚熟人也只能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惹來殺身之禍。厲王很是得意,對召公說,你看,現在沒有人說我的壞話了吧。召公對厲王說:民眾對你的怨恨和水是一樣的,只能用疏導的方法。你怎麼能阻止民眾說話呢?厲王不聽召公的話,仍我行我素,三年后,便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國人”,將厲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意思是堵住人們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為嚴重。河流被堵塞而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讓水暢流;治民的人應開導他們,讓他們暢所欲言。 防:阻止;甚:超過。 該句子出自《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統治者荒淫無道,但他們又怕人民議論,就采取了壓制社會言論的措施,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平安無事。實際上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僅使下情無法上達,錯誤的政策得不到糾正,加劇社會矛盾。更可怕的在于雖然民眾口上不說,但心里卻充滿了仇恨,只要社會矛盾到達臨界點,大規模的必然爆發,給社會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正可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于”可譯為“比”,表示比較。 甚于防川就是比防治洪水還難。 同樣的還有,難于上青天,就是比上青天還困難。重于泰山,苛政猛于虎,等等都是這種用法。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漢語成語
【詞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拼音】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釋義】 防:阻止;甚:超過。【示例】夫心險如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對誰的告誡 引發了什么樣的重大事件 結果如何
召公對周厲王所說的
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841年,國人*
周厲王被逐、周公、召公共和執政
<<召公諫厲王弭謗>>里召公為什么認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這就是一個心理學中的情緒發泄的問題。厲王是一個殘暴、好大喜功的人,他只喜歡表揚,不喜歡批評。那時人們對他的執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憤懣,但是又不能改變現實,所以人們就只能用言語來發泄。而厲王卻彌謗,這樣人們就無法發泄心中的不滿,于是心中的不滿會越積越多,當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們就會用更加暴力的方法來發泄。這就好比當改革不行的時候,就會出現*一樣。也正如召公所比喻的,水積蓄的越多,泛濫起來就越恐怖。所以有先見之明的召公才會提醒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結果也正如召公所言。
同理,“宣之使言”也就是讓人們有言語來發泄自己的不滿,這樣人們就不會采用更暴力的方式。這就是現在提倡言論自由的一個原因。
“防民之心,勝于防川”的出處。
應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說阻塞百姓的言路,比堵住洪水更可怕。川”指洪水。以“防川”作比喻十分恰當。傳說中鯀用堵塞的方法治水,遭到失敗;禹用疏導的方法治水,獲得成功。因此,“為川者決之使導”,這是人們極易理解的常識性問題;出自《召公諫厲王止謗》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