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后期,由于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后,他縱情享樂,寵愛
安史之亂是發生于天寶末年,對于唐朝的發展有著重大轉折的一項反叛事件。安史之亂的安史指的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史載安祿山和史思明自小就相識,后來都通過軍功獲得了唐玄宗的賞識,成為了鎮守一方的邊關大將,但是他們并不滿足于此,生有二心,趁著朝廷之機,利用手中的兵權掀起了反叛的浪潮。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后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
安祿山由于身兼三鎮節度使,兵力強勁,準備充足,因此在安史之亂初期對唐王朝屢戰屢勝。但是由于安史叛軍暴虐無常不得人心,因此也遭到了唐王朝堅韌的反抗,比如說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當時就是河北的地方官,帶領著當地軍民反抗叛軍。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張巡,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張巡堅守城池,面對安史叛軍大小戰役四百余起,最終兵少糧盡,看到沒有兵器了,于是他們拆了房子,扔石頭當做兵器,沒有糧草了,他們看到老百姓甚至將老百姓,當作糧食來吃掉。等到安史叛軍退軍的時候,發現整個城市里面的人,幾乎被張巡以及他的軍隊所吃光了。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一次重要的事件,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是唐代發生的一場叛亂,安指安祿山(也指
在唐王朝堅韌的反撲之下,安史叛軍內部卻也軍心漸散。安祿山登基稱帝,字號大燕皇帝,但是包括史思明在內的其他將領并不服氣,最終在史思明的挑撥之下,安慶緒殺了自己的父親安祿山,自立為帝。但是史思明同樣不服安慶緒,于是史思明不久之后又將安慶緒所殺,然后自己也過了一把皇帝的癮。此時唐朝已經啟用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大將軍,對安史叛軍進行剿滅,安史叛軍歷時幾年之后,軍事漸衰而軍心渙散,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也心生異心,不久之后,史朝義將史思明所殺,自己再次當了一把皇帝的癮,此時安史叛軍已經走到了末路。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身兼范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
而唐王朝對安史叛軍的剿滅逐漸收緊,史朝義最終被唐王朝的軍隊所剿滅,他自殺而亡。整個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是他對唐王朝的傷害卻是巨大的,經歷了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中央對于地方的控制也越來越弱,由此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個局面到唐王朝滅亡,出現了五代十國到宋太祖趙匡胤方才結束這種紛亂的割據天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安史之亂的故事(不要太長)
安史之亂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關于安史之亂的主要內容 五十字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李隆基統治時期,由胡人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于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杜甫 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百家訪談中杜甫的《安史之亂》講的故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于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誰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
杜甫的一生是伴隨戰亂走過來的,是伴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走過來的。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收有1439首,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收有1458首)這些詩歌絕大多數是反映戰亂的,據粗略統計,其中直接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就有三百多首。這些詩歌忠實地反映了這個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中,社會上和在唐王朝內部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杜甫詩歌中都有反映,有些史無記載的,而杜詩中卻有記載,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它好像是一部安史之亂的編年史似的。杜甫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光輝思想都集中地體現在這些詩歌中。這部分詩歌是杜詩中最深刻、最輝煌的一部分,很多愛國名篇都出在這里面。他描寫了安史之亂前后的許多重要事件,描寫了老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各種苦難,以生動飽滿的藝術形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的廣闊畫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