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云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戰敗后,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結下聯營百里(一說二三
夷陵之戰指的是什么
三國三大戰役 并不僅僅是因為規模大 少勝多 更因為這3大戰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 簡單的說 夷陵之戰之前 蜀國占有荊州(已經失去 又被重新攻下)漢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個北方 而以三國時期的發達程度 應該是北方>西南>西北 以當時天下的形式 而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戰役分析 蜀軍8萬,吳軍兵力10萬,總共也有將近10萬.在后勤方面,蜀軍派趙云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么,而作為進攻國方的蜀國,
夷陵之戰的背景
戰役名稱: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交戰雙方:孫權,劉備 指揮官:陸遜,劉備 爆發于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了關羽,于是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設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打東吳。
夷陵之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兵力損失數萬,大量武將的戰死。蜀漢本來就少積累的人才是三國中最少的,入川時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而后損失了關羽父子,爭奪漢中時損失了吳蘭、雷銅、任夔!隨后,法正、劉巴、馬超、黃忠先后病故!夷陵之戰張
夷陵之戰的過程
按照史實,當時蜀軍8萬,吳軍兵力10萬,(同時也有將近10萬在后勤方面),蜀軍派趙云在永安后方督辦糧草,所以不因為糧草而失敗。劉備之所以失敗,正因為他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3大忌諱:天時,他選擇酷暑去攻打吳國,吳國做為防守國沒什么,而作
孫權聽說后很慌張,派人求和,并打算送還荊州,被劉備拒絕。孫權只好迎戰,但是被劉備殺得大敗。雖然殺害關羽的仇人最后也被殺,劉備仍不死心,更是要滅了東吳,就在夷陵下寨。這時候東吳經過討論,以陸遜為都督。起初眾將不服陸遜,后來看見陸遜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陸遜見劉備下寨犯了兵家大忌,決定用火攻,當夜便去劉備軍放火,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軍隊大敗,劉備自己也險些喪命,退回了白帝城。
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可能會出現的結果: 劉備在夷陵取得勝利后,勢必會順長江東下,取荊州之地,占領武漢,復關羽之仇,繼續伐吳。這樣一來,隆中對策里提到的“據荊益二地,待天下有變,遣一上將軍進取天下”的戰略構想便化為泡影。劉備既然會發動夷
夷陵之戰的意義
吳軍方面——由兩部分軍隊組成: 1、孫權所派遣由陸遜統率的抗蜀軍:將領——大都督陸遜,兵力50000(《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陸遜傳》均有記載),部將有: 振威將軍、固陵太守——潘璋,兵力5500人(本傳記載本部兵加甘寧軍——2500人);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其中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a、221年7月進攻巫山、秭歸的蜀軍4萬人,應是前軍,而不是總兵力。劉備6月決定東征,這時他還在成都。其后又有許多大臣提反對意見(處置了秦宓),而后再率中軍開向江州前線。 b、《細說三國》認為222年1月,劉備是從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正史中的夷陵之戰劉備和孫權的兵力到底是多少?我怎么覺得劉備的兵力是比孫權少的
其中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a、221年7月進攻巫山、秭歸的蜀軍4萬人,應是前軍,而不是總兵力。劉備6月決定東征,這時他還在成都。其后又有許多大臣提反對意見(處置了秦宓),而后再率中軍開向江州前線。
b、《細說三國》認為222年1月,劉備是從前線回到秭歸,有誤。當時蜀軍只推進到秭歸一帶,秭歸乃是前線,劉備回來后才部署繼續推進到夷陵一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的:“先主軍還秭歸,”應當是劉備從后方又回到前線。
c、此戰蜀軍的前軍是差不多是全軍覆沒,所有將領非死即降,因為被吳軍切斷了后路的緣故。僅有吳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于前面劉備用誘敵計失敗后,可能跟隨劉備回駐在中軍了。
d、劉備的前軍由于被切斷退路,無法機動,大部分在營壘中被消滅(當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嶺逃回)。劉備的中軍位置靠后,雖然營壘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營壘,跟隨劉備進行機動作戰。這就是為什么四十余營壘均被攻破,前軍死傷殆盡,而劉備的中軍能夠跑的馬鞍山堅守,且損失相對小一些。
e、劉備的中軍將領除了斷后的傅彤以及不聽勸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隨劉備逃了回來。其中陳式、廖化還在以后參加了其他戰役,但是畢竟是劉備的精銳,前后戰死1.3萬以上,沒有什么投降的。
f、劉備實戰經驗豐富,突遭此等大敗,還是比較沉著——先是集中其中軍主力撤離起火的營壘,隨后轉移到有利地形馬鞍山一帶堅守,在遭到吳軍四面圍攻時又及時突圍,而且突圍時部署也很正確:不僅利于夜暗的掩護進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斷后,還燒毀鎧甲阻擋追兵;接著又果斷遺棄難以撤退的船只,快速撤向永安。大約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遠遠強于袁紹在官渡(不顧一切的自己逃命)、關羽在襄陽的撤退(方向性錯誤)。
g、此戰蜀軍的損失為:前軍的3萬多(原有4萬,吳班帶到中軍0.5萬,零散逃回若干),中軍在馬鞍山損失的1萬,突圍時斷后軍3千,黃權的5千,馬良部1千,估計在5萬左右。另外,所有軍需輜重全部損失,戰船全部遺棄,好象也來不及燒毀,大約全部給了陸遜。有名的將軍或謀士戰死6人,投降3人。大約是僅次于官渡戰役的大敗仗了。至于《吳書》所說8萬大概有些夸張吧。
h、劉備帶回的軍隊有;中軍剩余的11000人左右,700里沿線的防守部隊7000人,零散逃回估計2000人,大約2萬人。到永安后,趙云的部隊也加入近來,劉備在永安有2.3萬兵防守。
關于在陸遜發起總攻之后,劉備是否帶領主力兵團進行橫渡長江的行動,我以為是完全不可能的。由于面對強大敵人的攻擊,進行橫渡長江之行動,等于是自殺。敵軍可以很輕松地半渡而擊之。相信有著多年作戰經驗的劉備不會如此愚笨。此問題與許多現代戰史觀點相左,將專題研究。
最后的結論:
1、夷陵之戰基本是一場兵力相當的交戰,而不是以前所認為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2、蜀軍戰前總兵力大約有11萬人,戰后僅有6萬多了。
3、以前有認為蜀軍兵力為4萬或10萬,好象缺乏依據,不很合理。
參考書籍:《資治通鑒》、《三國志》、《中國戰爭史》。
哪場戰役使得三足鼎立的最終形成? A官渡之戰B夷陵之戰C赤壁之戰 歷史上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
B 夷陵之戰 作戰雙方:劉備 孫權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 使新興蜀漢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最終形成三國鼎立最終局面追答B 張良追問我不是要答案
我是要這種類型的題目
歷史上夷陵之戰劉備真的起兵70萬攻打吳國嗎?
沒有啊。大概4-5萬人。當然,可能號稱70萬。當時他全國的人口加起來也不到百萬。哪里來的70萬兵力?
歷史上是闞澤推薦陸遜指揮夷陵之戰嗎?
LZ您好
不是!
闞澤正史中是搞文化治國的,和戰爭謀士不搭邊。
正史中陸遜是孫權直接提拔的,和闞澤無關。
非要說有誰推薦的話,那也是已經死了的呂蒙,是這個人要孫權重用陸遜的(從而成功地書生拜大將,麻痹了關羽)。不過呂蒙這人臨死時又推薦了一個自己的發小朱然。于是實際上孫權是按著呂蒙的意思,陸遜為大都督,朱然為副(還有潘璋等人),出來擺平夷陵之戰。
請問中外歷史上有哪些利用氣候打敗敵人的戰例?比如莫斯科保衛戰和夷陵之戰。
元朝時蒙古人本來打算從朝鮮出發征服日本,可是因為大風摧毀了所有的戰船,不得不作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