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一般指禪讓。 禪讓(拼音:shàn ràng),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前,堯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于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
禪讓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的意思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就是指“讓出帝位”。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而堯后期就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給了舜,推舉舜為首領。這種讓位,歷史上就稱為“禪讓”。“禪讓”可分“內禪”與“外禪”,“內禪”就是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外禪”就是天子禪位給外姓人,比如堯讓位于舜就是外禪。
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 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認為他可以勝任,于是就讓舜來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這樣,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堯死后,便由舜繼任為領導人。舜繼位后,也用同樣的方式選拔他的繼位者。經過治水考驗,各方意見認同大禹的表現,于是帝舜舉行禪讓儀式,推薦大禹做自己的繼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為部落聯盟領導人。根據史載,夏朝就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原本要繼位的益而稱王,所建立的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往后歷代相沿,禪讓制就消亡了。
禪讓制一般指禪讓。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替代。 禪讓(拼音:shàn ràng),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私有財產的出現導致遺產繼承制的出現。階級產生,導致國家及其代表國家最高權力的國王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大禹,同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也成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治理國家的哲學。
相傳在遠古時代,堯在帝位70多年,年老準備退位,在部落聯盟會議上就繼承人問題征詢大家的意見。眾人推薦共工,堯雖不同意,卻還是讓他擔任了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推舉舜。舜于是協助堯20年,又代堯攝行政事8年。堯死后,舜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禪讓制推行的背景、時期和內容是什么
禪讓制出現在奴隸社會之前,也就是在夏朝之前!
它是處在父系氏族時期的產物,由于生產力的提升,導致了私有制的出現,開始出現階級,各氏族之間因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歸屬產生了激烈的爭奪,開始出現部落聯盟,因此產生了部落首領。禪讓制就是在此時出現的。
所謂禪讓制,就是在氏族部落之中,選出最有能力的人擔當氏族首領,它與世襲制是完全相反的!
原始社會禪讓制的本質是什么
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襲制度.據說堯年老時,經民主推舉和自己長期考察,確認舜才德出眾,將首領位置讓給舜;舜老時,如法炮制,傳位于禹.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后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制.
1、在中國古代,所謂禪讓制時代,是指的“五帝”的時代,即堯舜禹的時代。按儒生們編造的神話,堯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動讓位給大禹。從而,表現出這些氏族領袖們的大公無私。
然而,歷史事實是怎么樣的呢?完全不像儒生們吹的那樣。是什么大公無私。而是充滿了暴力和殘忍。堯執政后期,爭奪權力者比比皆是,堯本人將爭奪權力者之一的擔朱予以囚禁。但是,卻沒有防住另一個:舜。舜殺光了堯的支持者和家人,*堯退位。
舜后來以治河不力為由,殺了大禹的父親。其實,這只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爭奪氏族部落聯盟領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業,終于將舜殺死。史書上說,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實,這只不過是不敢進家門。因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則就會被舜殺死。而在后來禹取代舜奪取權力后,則對舜的部下進行了殘酷的*和報復。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運。史書上說,她們是因為感念舜而流下了淚,其實是因為她們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著淚被*跳江自殺的。這完全是趕盡殺絕。因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學他的樣子。
在這三位領袖的后面,是三個部族集團的對權力的爭奪。舜是東夷部落的領袖。而大禹則是華夏集團的領袖。二者之間的爭權奪利是部族集團之間的爭斗。在大禹死后,掌握政權的華夏集團為了不至于讓權力落到東夷部落手中,將當選的東夷部落領袖伯益殺死,由禹子啟繼位。從而建立夏朝。以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啟死后,仍然發生了由東夷集團的領袖后羿和寒促爭奪權力的爭斗。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禪讓制向來都是充滿了暴力和殘酷的。禪讓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與民主制度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這些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1)、禪讓制是權力爭奪的結果。是建立在爭權奪利的基礎上的。在實現禪讓之前,首先要經歷劇烈的權力爭斗。最后由勝者掌握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在世襲制度建立之后,禪讓制仍然并存著。至少,從形式上講,從西漢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個開國統治者都是從前代的未代統治者手中“禪讓”而獲得政權的。其本質,與堯舜禹時代的禪讓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表現為成王敗寇。
2)、民主制度是*選擇的結果。是按照法律和人*志轉讓權力。民主制能讓社會進步。而禪讓制只能使社會整體*。因為民主制度中執政者要取決于*。而后者中執政者只取決于實施陰謀的能力。
所以,禪讓制是一種落后的制度。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上關于禪讓制的說法是錯誤的。儒家制造的關于它的神話是該破滅的時候了。
~~~~~~~~~~~~~~~~~~~~~~~~~~~~~~~~~~~~~~~~~~~~~~~~
2。最近看到緣故時代堯舜"禪讓"的現代版本!感覺很有意思,拿來大家欣賞下!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國愛情史開端的兩個女人。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年老后,問大臣誰能繼位,大臣推薦了舜。為了考察舜,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在舜的調教之下,二女“甚有婦道”。堯非常滿意。三年后考察結束,堯把帝位傳給了舜。 堯的這個舉動,就是史所美譽的“禪讓”。此后舜仿此例,亦禪讓于禹。有史以來,正史所記載的出于公心的禪讓僅此二例,后世僅有的幾例禪讓都是被*無奈之下,為保命而演出的把戲。“禪讓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學者們稱頌不已,成為“托古改制”原始依據,直到今天,還是正統歷史觀的寵兒,堂而皇之地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 舜是黃帝后裔中的另外一個分支,距黃帝九世,居住在黃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帶),舜當是該部落的首領,名聲才會被堯所聞。堯為了聯合拉攏舜的部落,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這是中國史“和親”的最早濫觴。遙想當年,舜下了重金作為聘禮,在媯水邊迎娶二女的時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蒼蒼,野露茫茫,一絲寒意一定襲上了年輕的舜的心頭:這次聯姻吉兇未卜,二女所懷的,不知是怎樣惡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實力,眼看即將暴露在閨房女紅的閑庭信步之中;但是無論二女如何作為,舜又無法處治,畢竟,娥皇、女英是強大的堯的親生女兒。“和親”,脈脈的溫情下面,提前隱藏著刺探和背叛的結局。 那時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黃金時期,女人作為男人的附庸,被當作工具用于各種無法言傳的場合。況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堯寵愛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長子丹朱,將來的皇位非丹朱莫屬。而丹朱頑兇,娥皇、女英和另外九個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預料到了丹朱上臺后自己的命運。那么,父親密令刺探的這個叫舜的男人,能夠依恃嗎?畢竟,堯之前,也不是沒有過非長子繼位的先例,堯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奪了哥哥摯的皇位。在這個白露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張揚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緒復雜,滋味難辨。 婚后的日子波瀾不驚。舜,“目重瞳子(兩個瞳仁),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會耕,會漁,會制陶器;又孝順,處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愛戴。如果這樣的男人不值得愛,還有什么人值得愛呢?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復一日的耳鬢廝磨中,愛情,這個神秘的煙幕,悄悄地放出來了。當舜的父親瞽叟和異母兄弟象屢次要加害舜的時候,娥皇、女英被愛情激發出了巨大的智慧,指點舜兩次逃生。先結婚后戀愛的滋味,原來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趁著堯派他的九個庶出的兒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實為收集情報的時機,三人和九男結成了統一戰線。 堯73歲時,傳位于丹朱,舜和九個內應發動了政變,一擊得手,囚禁了堯和丹朱,舜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這就是“禪讓”的*。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舜則志得意滿,江山美人一手盡攬。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數,數十年后,舜卻重復了堯的命運:與舜有殺父之仇的禹篡位,將舜流放到極南的蒼梧之野(廣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尋覓到九嶷山,天蒼蒼,野茫茫,瞻前顧后,感懷身世,不禁淚下如雨,點點滴滴,滲進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動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誕生。 感覺搞笑的成分多于事實!
檔案鏈接
相傳堯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辦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種古代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
堯、舜、禹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明君,合稱為“堯舜禹”,成為歷朝歷代帝王們學習的榜樣。帝王死后,兒子繼承皇位,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舜并不是堯的兒子,堯為什么要傳位給舜呢?
堯德行高潔,胸懷博大,愛民如子,富有天下而不驕橫,貴為天子而不傲慢。因此,各部落的百姓們都像冬天需要太陽那樣依戀他,像旱天盼望甘霖那樣仰仗他,大家互相親近團結,各盡其職,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堯老了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難以應付繁雜的政務,于是召集大臣討論即位的人選。
一個大臣說:“您的兒子丹朱天性聰慧,為人開通明理,可以繼承您的王位。”
堯嘆了一口氣說:“唉!我熟悉他的為人,他太喜歡跟人斗氣,不能用。”
另一個大臣說:“共工能團結群眾開展各項工作,而且業績卓著,可以擔任治理天下的重任。”
堯說:“共工為人不正派,只會講漂亮話;他外表很老實,內心卻很傲慢,甚至連上天都不放在眼里,也不能用。”
于是,堯對他最親近的四個大臣說:“唉!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都能廉潔奉公,就由你們來接替我的位置吧!”
四位大臣都謙讓說:“我們的品德和才能都差得遠,哪里敢擔當天子的重任啊!”
堯想了想,對四位大臣說:“那就請你們繼續推舉吧!不論是親近的貴戚,還是疏遠的族人,甚至隱居的圣人,只要德才兼備就可以。”
四位大臣議論了一會兒后,對堯說:“民間有個叫舜的單身漢,我們覺得他能夠擔當重任。”
堯點了點頭,說:“我也曾經聽說過這個人。他究竟怎么樣呢?”
四大臣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父親不講道德,后母愛說壞話,弟弟驕縱兇狠,但他能夠憑借自己的孝道跟他們和睦相處,并能使他們上進,不干壞事。”
堯說:“那好,讓我考驗一下他吧。”
于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察他怎樣治家;又叫九個兒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觀察他怎樣待人接物。舜把他們接到家里后,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并讓他們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舜的影響下,堯的兩個女兒都謙遜謹慎地對待親戚,大家都稱贊她們賢惠;堯的九個兒子對人也比先前更加真誠。
堯對舜的做法十分贊賞,于是又讓舜管理國家事務,各項事務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條。這樣考驗了舜三年后,堯十分滿意。堯知道把天子之位讓給舜,自己的兒子丹朱會不滿意,但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絕不能讓天下百姓受難而讓丹朱一人得到好處。于是,堯召見舜說:“你考慮事情很周到,說了的事也能辦得很有成效,就由你來繼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廟里接替了堯的位置。這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禪讓”,是指將王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子孫。
堯逝世后,三年的守喪期結束,舜把天下讓給丹朱,以顯示自己謙讓的美德。但各個部落首領來朝拜天子,都不到丹朱那里去,而是來朝拜舜;百姓們都擁護、歌頌舜,而不擁護丹朱。舜說:“這真是天意啊!”于是正式登上了天子之位。
舜上任后,任用了22位大臣來主管各種專門事務。在舜的精心治理下,全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堯德行高潔,胸懷博大,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沒有把天子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舜又把王位傳給了禹。這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禪讓”制,但后來為什么被世襲制所取代了呢?
大禹在治水中的豐功偉績,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聯盟首領中的威信和權力。于是,原始的民主氣氛漸漸淡了下來。
有一次,禹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風氏殺了。各部落的首領們見大禹把防風氏殺了,竟然面面相覷,都不敢多說什么。
經過這次事件后,大禹事實上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年老后,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指定伯益作為他的繼承人。但此時,大禹的兒子啟已經擁有相當大的實力,并在各部落聯盟之間積極活動,企圖代替伯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
大禹死后,伯益繼承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后來啟率領部下攻擊伯益,并殺掉了他,當上了部落聯盟首領。由于啟本人非常賢能,所以各部落首領們也都擁戴他。這樣一來,部落聯盟任人惟賢的“禪讓”制正式被廢除,變成父死子繼的世襲制了。
啟即位后,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
禪讓制的特點是什么
1、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
2、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標志著中國氏族社會基本瓦解,奴隸制社會已經確立。
擴展資料
禪讓制與世襲制的區別:
1、禪讓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后由他本人把職位傳給他認為最有能力的人擔當,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世襲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后職位自動由自己的兒子或有血緣關系的人擔當,從此公天下轉變為家天下。
2、禪讓制針對的是氏族社會晚期的父系社會制度,世襲制針對的是奴隸社會以及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
3、禪讓制時,國家尚未產生,而世襲制伴隨著早起國家的產生而逐漸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讓
禪讓制的特點是什么?
原始社會的禪讓制。這是傳說中的部落聯盟民主推選氏族首領的制度。這種制度的執行機構是部落聯盟會議。方式是民主推選首領。實質是在部落聯盟的顯貴家族圈內進行。所以它正是原始社會全面崩潰的信號。通過這種方式當上首領的人物,在中學課本中有舜、禹。這種制度主要在黃河流域及中原地區推行。
什么是官吏考選禪讓制?
古代的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帶,當時被稱為“膏壤沃野”。大約在四五十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居住在這個地區。經過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以及新石器時代的演化變遷,直至公元前三四千年,逐漸形成了最初的社會結構——原始社會。在那個時候,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有依靠集體勞動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當時的生產資料以及產品都是歸集體所有,大家共同勞動,共盡義務,在生活上享有平等的權利,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們的共同敵人是大自然,人們團結一致向大自然作斗爭,向它索取自己的一切生活資料。原始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氏族和部落,氏族和部落的首領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若是這個首領死亡或出缺,必須馬上補選繼任者;若是所選出的首領不合眾人意愿,也可以立即罷免。這種選舉權和罷免權都是屬于部族全體成員的。可見,氏族和部落本身就是一種原始民主組織。據《尚書》以及《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等記載,堯的哥哥摯就曾經是部落聯盟的酋長,由于他為人不善而被部落成員所罷免,再推選堯接替了他的職位。堯在晚年曾詢問“四岳”(當時的四個部落酋長)有誰可以繼任自己的職位,四岳表示他們的德行都還不夠,于是就把舜推舉出來。關于舜被推舉出來的情況,《尚書·虞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帝曰:‘咨,四岳……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堯舜禪位圖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克諧以孝,蒸蒸,不格奸。’……帝曰:‘欽哉!’”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堯說:“四方諸侯之長啊,你們中間有誰能順應上帝的命令,頂替我登上天子大位?”四方酋長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堯說:“應該考察貴戚中的賢人,或是隱伏在下面地位雖然低賤而實際上卻是賢能的人,還是使賢能之人登上帝位吧!”四方酋長便告訴堯說:“在民間有一個處境困苦的人,名字叫虞舜。”堯說:“是啊,我也聽說過這個人,但他的德行到底怎么樣?”四岳回答說:“舜能和父母兄弟和睦相處,以自己孝行美德來感化他們,家庭關系處理得很妥善。家人也都改惡從善,使自己的行為不至流于奸邪。”堯說:“這個候選人先定下來再說。”
舜被推舉為繼承人之后,堯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偏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經過三年的實際考察,堯對舜的評價是“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便正式把帝位讓給他。
后來,舜也采取了同樣的辦法征求四岳,來選擇自己的繼承人。據《尚書·虞書》記載:“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其意思是:舜說:“唉,四方諸侯之長啊,有誰能夠奮發努力,以發揚光大先帝的事業,能夠主持政務,率領百官,并幫助百官,使他們能遵循*行事?”大家都說:“伯禹擔任司空,工作不錯。”舜說:“好吧!”
舜除了選定自己的*人外,還與12州君長商量,選取棄擔任后稷這項職務,以教導人民種植莊稼;選取契擔任司徒,負責對人民進行教育;選取皋陶擔任法官,命他根據犯人罪情大小,依法使用5種刑罰;選取垂、殳、伿和伯與擔任百工;選取益掌管山林川澤中的草木鳥獸;選取伯夷主持三禮,以負責祭祀鬼神;選取夔擔任樂官,以音律教導人民;選取龍擔任納官,負責收集人民的意見。各部門人選確定以卮,舜對他們說:“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這段話的意思是:“你們22人都要恭敬地對待自己的職務,時刻想著接受上天的命令并幫助上天治理臣民。每隔3年就要檢查一下你們的政績。凡是有功的人,便提拔表彰。凡是有過錯的人,便予以罷免,以示懲罰。”
據《尚書·大禹謨》記載:“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卜不習吉。’禹拜稷首固辭。帝曰:‘毋,惟汝諧。’”禹和舜的這段對話看,禹之所以堅決推辭當*人,其本意是怕“民不依”,而他竭力推薦皋陶當候選人的原因,是因為皋陶“黎民懷之”。禹是從民心向背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而舜是從“詢謀僉同”、“龜筮協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認為“惟汝諧”。換句話說,舜認為,能否當*人,不完全取決于人民是否擁護,還須取決于鬼神是否同意和四方諸侯長是否支持。從“鬼神其依,龜筮協從”這一條件可以看出,原始時代的所謂民主選舉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虛偽性和依據“鬼神意志”的欺騙性。但是,舜也知道民心向背的重要,所以在禹被確定為繼承人之后,便派他去治水。禹治理水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人民的贊頌和愛戴,舜死后便自然被人民公認為正式首領了。由此可見,在原始時代,凡被推舉為*人的人,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取得人民的信賴之后,才能繼承帝位。《禮記·禮運》有這樣的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當時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都必須由下一級共同選舉,并經過一定形式考核,得到大家的公認,才能確立為*人。這就是我國古代傳說的“禪讓”制度。至于當時選舉的具體步驟和辦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唐堯和虞舜相繼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期,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戰爭頻繁發生,規模也日漸擴大。相鄰部落為了自衛和掠奪的需要,紛紛結成部落聯盟,設立由部落聯盟首領、軍事首領和宗教祭司組成的管理機構,負責處理日常的共同事務。重大事件由全體成員組成的議事會決定,但軍事首領的個*力有日益加強的趨勢,這一時期被稱為“軍事民主制時期”。頻繁的戰爭,加強了各級軍事首領、部落首領和祭司的權力,部落聯盟首領的社會地位更是日益鞏固和上升。由這樣一批特殊人物和大小顯貴組成的集團,雖然在名義上仍代表廣大氏族成員的意志,保留著決定一切重大事情的民主制度,但在實質上正在發生著變化。黃帝之后,顓頊時,為了更好地加強統治,將民政與宗教職務分開,部落首領只管民政,不再兼管宗教事務,宗教事務另設祭司掌管,祭司還兼管天象歷法,“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南正重”是指善于觀察天象、通曉巫術的巫師之類的人物。“火正黎”由部落首領擔任并專管地上的“民事”,后來就發展成為各級官尹和國家機構。神事與民事的分離,標志著國家權力和政府機構雛形的出現。
到舜時,部落聯盟議事會進一步蛻變為貴族的議事機關,內部分工更明確,如“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川澤,皋陶作刑等,共設9官,反映了國家統治機構已粗具規模。在部落聯盟內部,虞舜為了鞏固自己的首領地位,曾聯合屬于商陽氏的眾多部落軍事貴族“八愷”以及屬于高辛氏的眾多部落軍事首領“八元”,共同打擊反對他們的所謂“四兇族”和共工氏、崇伯鯀等反對勢力,“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鹱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從而加強了統治地位,“天下咸服”。最后,舜還“野死”在這種“勤民事”的“南巡”途中。禹在位時,治理水患的成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威望,擴大了夏部落的實力。當大禹率眾對三苗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征伐,并取得三苗從此踣斃不振、絕后無主的決定性的勝利后,大禹顯赫的權勢和王權實際上已經基本上確立,同時建立世襲的王權條件已逐漸成熟。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之所以注意到其子丹朱“不肖”之事,就隱約可見在他的腦子里已有“父子繼位”的影子了,只是因為考慮到其子“不肖”,恐怕四方諸侯不服,才選賢而授。事實證明,當堯死后,舜想把帝位讓給丹朱,但“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在這種情況卞,舜才“踐天子位”。從《史記》記載看,舜頗有謙讓之意。《史記·五帝本紀》注引《竹書紀年》則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見。”又說明舜的帝位是用暴力取得的。兩種記載盡管不同,但都表明了堯舜時期禪讓制度已開始動搖了。后來,舜雖然也公開征求過自己繼承人的問題,但他心里卻同樣想把帝位讓給他的兒子商均,也是因為商均“不肖”,禹以同樣的手段取代了舜的地位。可見,堯舜時代是由軍事民主制向世襲王權過渡的階段。他們在名義上雖然還實行禪讓,但實際上已有相互爭奪的苗頭。
禹是原始社會末期由民主推選產生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領袖。在他的身上,既保留著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的特征,又有了階級社會中*君主的征兆。他當時的權力已經很大了,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威,到處舉行盟會。他在涂山召集各氏族部落首領集會時,首領們帶著很多禮品來朝見他。他在會稽大會諸侯的時候,有個防風氏的首領遲到,禹一怒之下,把他處死,可見他已經很專橫了。
按照傳統的禪讓制,禹在他晚年,也先推舉一人作為他的繼承人,這人就是在舜時擔任過司法官、后為東夷首領的皋陶。推舉不久,皋陶死去,又再推舉東夷的首領伯益。與此同時,禹又多方為他的兒子啟培植勢力。因此,在禹死后,啟就取得了夏朝第二代帝位。據《晉書·束皙傳》注引《竹書紀年》云:“益干啟位,啟殺之。”可見伯益和啟在帝位的爭奪中進行過一場激烈的戰爭,伯益終因失敗而被啟所殺。韓非子說:“舜*堯,禹*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之弒其君也。”韓非子把舜、禹與商湯、周武王并舉,譚明虞、夏、商、周都是使用暴力取得政權的。這與文獻記載雖略有出入,但其中已指出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受破壞的現象。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