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詩歌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 作者: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與李白、高適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青海長云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 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于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寫作背景: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就是描寫其間邊塞戰士的。詩詞是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
這首詩是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全詩描繪了邊塞等士在漫長而嚴酷的戰斗生活中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詩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繪了綿延千里陰云慘淡的戰斗環境:“青海長云暗雪山孤
這首詩描寫了戍邊將士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
古從軍行》中詩人用"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諷刺當局者窮兵黷武,流露出反戰情緒。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對戰爭的反感。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從軍行七首(其四)的介紹
古從軍行七首系唐代邊塞大詩人王昌齡的名作,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從軍行七首.其四在幾年級謝謝
《從軍行七首》唐·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北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從軍行七首主旨
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借以渲染戰爭氣氛。后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涼洲詞二首其一和從軍行七首其四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不同?
《涼州詞二首·其一》描寫的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從軍行七首·其四》描寫的是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相對而言,涼州詞更突出的是邊塞的豪放,而從軍行則是將情與景刻畫的更為悲壯。
答案有幫助,記得點贊
從軍行七首(其四)這首詩表達了戍守邊疆將士的什么?
愛國與思鄉之情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