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后來也有根據(jù)這個故事創(chuàng)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shù)作品。 西漢中葉,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連年內(nèi)亂之中,與此同時,漢朝內(nèi)部圍繞著皇權(quán)的斗
傳說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的和親宮女,民間把她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說她們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王昭君就是其中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的諱,王昭君又被稱為“明妃”或王明君。
漢朝時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來長安朝覲漢元帝,并提出和親的要求。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dāng)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而宮女都不愿意嫁到匈奴去。只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就是王昭君。出發(fā)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漢元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jié)好。呼韓邪單于曾三次進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也就是王后的意思,“寧胡閼氏”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從此以后,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jì)之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jié)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強盛的游牧民族,由于連年的內(nèi)外戰(zhàn)爭,國力消耗巨大,人民備受戰(zhàn)亂之苦。在這種局勢下,形成了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最終呼韓邪單于在漢朝的協(xié)助下,殲滅了郅支單于,得以歸復(fù)單于庭。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在且喜且懼之下,來到長安朝覲,以盡藩臣之禮。呼韓邪單于提出“愿為天朝之婿”的請求。漢元帝答應(yīng)了,命王昭君赴匈奴和親。王昭君出塞之后,邊塞多年無事,就這樣,一個宮女的命運連系上了國家的命運。
1、簡介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王昭君出塞的簡介
1、簡介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2、歷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嬙(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歸附漢朝,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jié)好,并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后主動請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冒頓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漢到了漢宣帝當(dāng)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由于內(nèi)部相互爭斗,結(jié)果越來越衰落,最后*為五個單于勢力。
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并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dāng)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后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guān)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
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jīng)晚了。
據(jù)說元帝回宮后,越想越懊惱,自己后宮有這樣的*,怎么會沒發(fā)現(xiàn)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
當(dāng)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愿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fēng),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xí)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zāi)梗⒎顬樯裣伞U丫辜辞嘹!?/p>
后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王明君。
3、出處
出自于《后漢書·南匈奴傳》
1、人物介紹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嬙,后世稱為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是中國古代四大*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2、邊塞和平的貢獻
昭君出塞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guān)系。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jié)束了匈奴多年的*和戰(zhàn)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chǔ)。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dāng)時相對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必然產(chǎn)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數(shù)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昭君出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歷史人物: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簡介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shù)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zhì),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紀(jì)尚幼,難以應(yīng)命”,無奈圣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xiāng)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jié)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后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yīng)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guān)、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jié)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風(fēng)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dāng)于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fù)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冢”。
王昭君出塞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秦末漢初,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擁有騎兵34萬人,成為西漢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脅,由于當(dāng)時漢朝的社會經(jīng)濟有待復(fù)興,國力空虛,內(nèi)部統(tǒng)治還不夠鞏固,無力與匈奴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于是劉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納了劉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決定以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送去酒、肉、糧食等物,并且與匈奴單于結(jié)為兄弟。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政策,是在當(dāng)時的形勢下,由西漢統(tǒng)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這種“和親”政策,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極少侵犯西漢邊境,兩族人民開始了友好往來。
隨著西漢初年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發(fā)展,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到漢武帝時,便放棄了對匈奴單于退讓的“和親”政策,向匈奴貴族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反擊戰(zhàn)爭,從此西漢和匈奴斷絕“和親”八十多年。匈奴在漢朝軍隊的連續(xù)打擊下,勢力衰落下去,再也沒有向漢朝發(fā)動進攻的力量了。于是漢朝朝廷與匈奴貴族之間的戰(zhàn)爭漸漸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復(fù)了兩族間的“和親”。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漢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了五個單于爭統(tǒng)治權(quán)的斗爭,爭來爭去,形成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南北對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單于打敗了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帶兵南移,投降了漢朝。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對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城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在長安住了一個月,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長樂衛(wèi)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帶領(lǐng)16萬名騎兵護送他回國。還派人先后送去了34萬斛糧食接濟匈奴人。
漢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兒子元帝即位。沒幾年,匈奴郅支單于侵略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聯(lián)合西域各國,打下了郅支城,殺了郅支單于。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wěn)定了。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又一次到長安來。他為了表示要和漢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yīng)他跟漢朝結(jié)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以前,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jiān)到后宮傳話:“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dāng)公主對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皇宮,就好像飛鳥被關(guān)進了籠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可是現(xiàn)在要遠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xí)慣大不一樣,因此,她們又都猶豫起來,不愿意報名應(yīng)選。
有個叫王嬙的宮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xué)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入宮中不久,還沒見過皇帝。聽說匈奴要與漢朝和親,覺得這是關(guān)系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名應(yīng)征到匈奴去。經(jīng)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zhǔn)備嫁妝,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xí)慣,教她學(xué)習(xí)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聰明勤學(xué),沒有多久,就都學(xué)會了。
到了結(jié)婚那天,新郎呼韓邪單于按照漢朝的風(fēng)俗習(xí)慣,親自來長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見了漢元帝。漢元帝賞賜他們許多財物,并設(shè)宴為他們送行。新郎新娘離開長安去匈奴的時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長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內(nèi)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的情緒出發(fā)了。王昭君在馬上思索了一陣,很快地就把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譜成了一首曲子,一邊走著一邊彈奏起來,人們把這首曲子稱為《昭君怨》。其實,這首曲子的內(nèi)容并不完全是憂愁、怨恨的情緒。后來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漢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發(fā)展匈奴的生產(chǎn)事業(yè),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fēng)俗習(xí)慣。從王昭君到匈奴時候起,匈奴人學(xué)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逐步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基本上解決了糧食的自給。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畜牧業(yè)更加發(fā)達,出現(xiàn)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單于的妻子,地位與漢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輕易回到漢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熱愛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經(jīng)常派人送信回來,有時還叫單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產(chǎn)奉獻給漢朝皇帝。漢朝皇帝也回贈一些金銀珠寶和綢緞。
王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歸化(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墳?zāi)挂背希屗軌蜻b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zāi)埂I衬貐^(qū)寒冷干燥,大多數(shù)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可是,據(jù)說昭君墓得天獨厚,墓上的草生長期特別長,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青蔥蔥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王昭君為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遠嫁匈奴,從此以后,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打仗。昭君為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團結(jié)作出了貢獻。她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稱贊。
王昭君 事跡
民族和親的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從小長得艷若桃花,聰明伶俐。昭君17歲那年,正逢漢元帝詔示天下,普選*。昭君被選入后宮待詔。皇帝驕奢淫佚,根本不可能與宮女一一見面,只好派畫師為宮女們畫像,然后,先看畫像,中意者再點召。王昭君不肯行賄畫師,因而畫師毛延壽在為昭君畫像時,故意丑化了昭君的形象,使她長期深鎖后宮。 西漢時,漢朝和匈奴常有戰(zhàn)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住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愿與漢朝和親,共保邊塞安寧。深明大義的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不使?jié)h匈兩族再起戰(zhàn)亂。決心以個人之苦換百姓之樂,毅然“自愿請行”,出塞和親。 在為昭君餞行的晏會上,她才被召去見元帝和呼韓邪單于。昭君一出面,滿朝文武頓時為之傾倒,只見她婷婷玉立,光采照人,確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美”,堪稱后宮—絕。這時元帝大驚,深感后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又不好更改,為了取信于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干。呼韓邪單干歡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昭君為了民族團結(jié)出塞和親,實為巾幗壯舉,影響非凡。為了紀(jì)念昭君出塞和親,漢元帝將這年改元“竟寧”,意為邊境安寧。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娶了昭君做匈奴皇后,從此得安寧。昭君出塞和親,世人稱之為和平使者,功在當(dāng)代,惠及子孫。她所播下的友好種子和留下的影響,在后世漢匈關(guān)系上,長期起著作用,漢匈之間和睦相處,近百年無戰(zhàn)事。
明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怎樣的
王昭君,即王嬙(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
昭君出塞(13張)
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jié)好,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毋得相詐相攻”。并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冒頓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jì)。由呼韓邪單于殺兄(攻打哥哥郅支單于)可見在那個時代親兄弟明算賬;權(quán)利的魅力無法擋。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dāng)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北方的匈奴由于內(nèi)部相互爭斗,結(jié)果越來越衰落,最后*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一直和漢朝交好,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dāng)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后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guān)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jīng)晚了。據(jù)說元帝回宮后,越想越懊惱,自己后宮有這樣的*,怎么會沒發(fā)現(xiàn)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dāng)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愿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fēng),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xí)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zāi)梗⒎顬樯裣伞U丫辜辞嘹!?/p>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