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根據(jù)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根據(jù)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根據(jù)表現(xiàn)手法分為賦、比、興三種。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六義”。
善加利用百度搜索,百度搜“風雅頌”就什么都有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上根據(jù)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齊、魏、唐、秦、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風雅頌中的風又稱國風。 《風》、《雅》、《頌》為《詩經》的三個部分。《風》字從表面上理解就是指描述風土人情的民歌。 《風》篇為全國各個地區(qū)(十五個地區(qū)基本上都是周王朝的姬姓宗室國)的民歌總集,主要以黃河流域民間歌謠為主,共有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1、風雅頌是詩經六義中的三個,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 2、簡介 1)風: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俄灐吩娪址譃椤吨茼灐?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詩經里面的風雅頌是什么意思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生于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詩經》中的風雅頌是按什么來劃分的?
《詩經》中的風雅頌是按內容來劃分的。
1、《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2、《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
3、《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擴展資料:
1、《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帮L”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2、《雅》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雅》為周王畿內樂調?!洞笱拧分饕桧炛芡跏易嫦饶酥廖渫?、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tǒng)治危機。
3、《頌》共有40篇。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頌的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詩經中的風雅頌
《詩經》共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對于風,雅,頌的解釋有種種說法,一般認為是按照音樂來劃分的,因為《詩經》的詩篇當初都是樂歌,由于曲調的特點不同,劃分三類,后樂譜失傳,僅留歌詞,我們今天看到的不過是一部樂曲歌詞的底本。
1、“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2、“雅”是宗周地區(qū)的正樂:
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
3、“頌”是宗廟祭祀之樂:
頌是祭祀用的宗教音樂,內容為贊美神靈,祖先的功德。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xiàn)手法 。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賦、比、興是按表現(xiàn)手法分的。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
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感。
詩經中風雅頌的區(qū)別是什么
對于風,雅,頌的解釋有種種說法,一般認為是按照音樂來劃分的,因為《詩經》的詩篇當初都是樂歌,由于曲調的特點不同,劃分三類,后樂譜失傳,僅留歌詞,我們今天看到的不過是一部樂曲歌詞的底本。
*風,地方樂調,這一部分共選了十五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內容都是民歌,這十五國風是:周南(今陜西,河南之間),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間),鄴,鏞,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產生于漢水和長江中游,其余為黃河中下游。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周室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詩就是西周王畿的樂調。王畿,都城地區(qū),就是渭水流域地區(qū),雅詩就是這一地區(qū)的樂調,之所以如此,有兩種解釋:1,雅,同“夏”,周稱西周的王畿為“夏”雅樂就是“夏樂”,夏樂就是王畿樂調2:雅,正也,雅樂即正樂,當時稱諸侯國的地方音樂為俗樂,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國的中心,出于尊王觀念,把王畿之樂稱為“正樂”兩種解釋都可通?!把拧痹姺譃榇笱?,小雅,大小雅類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調,其中小雅較接近于“國風”可能是未被貴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樂。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數(shù)是貴族之作,少數(shù)是人民。關于產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頌”,頌是祭祀用的宗教音樂,內容分為贊美神靈,祖先的功德,頌詩中周頌31篇,產生于王畿地區(qū),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魯頌4篇,商頌5篇,它們都是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品,產于魯國,宋國(宋是商的后代)。
古詩的體制稱為"風雅頌",其中"風"指什么
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指的是《風》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于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于從陜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佰六十篇。
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擴展資料: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佰馀年間的詩歌?!对娊洝贩譃椤讹L》、《雅》、《頌》三部分。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風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