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芪的中藥功效: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shù)、防風(fēng)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fēng)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
黃芪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的根,是我國常用的補氣中藥材,它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qū)。主產(chǎn)于山西、甘肅和內(nèi)蒙古等省。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
黃芪有一定的臨床應(yīng)用,黃芪的化學(xué)成分主要含有皂苷、多糖、黃酮等成分。黃芪味甘,性微溫,有益氣固表、收斂止汗等功效。
黃芪粉的功效是利水消腫,托瘡排膿,益氣升陽,固表止汗以及補脾益氣。在臨床中可以應(yīng)用黃芪粉來治療胃潰瘍、急性腎小球腎炎、冠心并心絞痛、高血壓以及高血脂、糖尿病等,都可以應(yīng)用黃芪粉進行調(diào)整和治療。黃芪粉的禁忌主要體現(xiàn)在黃芪本身具有
黃芪也是百姓經(jīng)常食用的煲湯佳品,民間流傳“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jīng)常用黃芪煲湯或者泡水代茶飲,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是補氣良藥,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可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jīng)常冒。
百利 黃芪顆粒¥27.60 黃芪的功用很多,黃芪內(nèi)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它的獨特療效在于能補血,專補氣。黃芪的種屬眾多,但都具有一般特性: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那么,灸黃
黃芪也可用于食療,可以煲湯:可與當(dāng)歸、烏雞一起煲湯,具有氣血雙補,固腎調(diào)經(jīng)功效。可以做藥膳粥:可與黨參、大棗一起慢燉熬粥,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jīng)。補齊固表,托瘡生跡主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體虛浮腫,慢性潰瘍,瘡口久不愈合。 1、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
他的食用禁忌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不宜服用。
黃芪葉泡水喝的功效: 1、增強體質(zhì),提高免疫力 由于氣虛導(dǎo)致的出汗問題,脾虛可導(dǎo)致疲勞,肺虛可導(dǎo)致咳嗽氣短,用黃芪飲水可解決這些問題。在流感季節(jié)或冬季,黃芪水可以預(yù)防感冒。 2、保護肝臟 黃芪喝水可以保護肝臟,有肝炎、胃潰瘍、胃炎或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產(chǎn)東北、華北及西北。生于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全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 黃芪的功效: 1、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2、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黃芪的作用: 1、增強免疫功能 2、對干擾素的作用 3、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yīng)激能力 4、促進機體代謝 5、改善心功能 6、降壓作用 7、保肝作用 8、調(diào)節(jié)血糖 9、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激素樣作用 黃芪的食用方法: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fù)沖泡。 2、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做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鹽調(diào)味.飲湯吃魚。 5、可以作為配料,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6、做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食用禁忌: 1、從體質(zhì)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松軟,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軟。而身體十分干瘦結(jié)實的人則不宜。 2、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jīng)期都不要吃黃芪。 3、從季節(jié)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且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guān)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dāng)身體已經(jīng)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guān)在體內(nèi),無從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發(fā)的季節(jié),人體需要宣發(fā),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4、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xiàn)毒副作用,應(yīng)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 5、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yǎng)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的養(yǎng)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黃芪還有抗腫瘤、抗骨質(zhì)疏松等作用。
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取黃芪加防風(fēng)、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適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復(fù)感冒。取黃芪配伍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可治盜汗。
以黃芪配白術(shù)、防己、生姜、大棗,可治水腫。黃芪與黨參、白術(shù)、甘草、枳殼、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脫肛、子宮或內(nèi)臟下垂。用黃芪配伍陳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產(chǎn)后便秘,欲便不能。用黃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
以黃芪加穿山甲、皂角刺、當(dāng)歸、川芎、銀花、白芷,可治癰疽內(nèi)膿已成而不破潰。取黃芪、生薏米、赤小豆、雞內(nèi)金、陳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存浮腫。
黃芪的功效
黃 芪
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圓柱形,稍帶木質(zhì),外質(zhì)土*或棕紅色。羽狀復(fù)葉,小葉13~27,卵狀披針形世橢圓形,兩面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蝶形花冠,淡*或白色。莢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干旱,適應(yīng)性強。分布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略扭曲,長20~60厘米,以條粗長、皺紋少、質(zhì)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好。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shù)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癥。近年來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術(shù)、升麻、柴胡、甘草、當(dāng)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黃芪以西北及內(nèi)蒙產(chǎn)的質(zhì)是最好,其質(zhì)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guān)系,越是質(zhì)地好的黃芪,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巖黃芪的根,商品名“紅芪”,在甘肅應(yīng)用歷史悠久,并銷廣東、福建及出口。
參考資料:http://www.cnm21.com/dictionary/yycd_057.HTM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的功效】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的作用】
1.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nèi)
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diào)節(jié)血糖含量。
3.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yīng)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壓的作用,調(diào)節(jié)血糖,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用藥,黃芪同時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5.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
6.具有氧化性。黃芪的化學(xué)成分有: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羥基-7,4'-二甲氧基異黃酮、7,2'-
二羥基-3',4'-二甲氧基異黃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羥基-4',5'-二甲氧基異黃烷、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
7.病弱體虛的人服用,可以增強體力,增強抵抗力,對病情恢復(fù)有一定的幫助。
黃芪具有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黃芪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人參,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黃芪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應(yīng)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姜、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癥;與升麻、甘草、當(dāng)歸、人參、柴胡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nèi)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癥;與茯苓、菟絲子、白術(shù)、當(dāng)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fēng)、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于黃芪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的良藥。又因黃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黃芪內(nèi)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于預(yù)防某些傳染病的發(fā)生。無論從中醫(yī)治療,還是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xí)慣。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