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內容: 課文《草船借箭》以“借箭”為明線,以“斗智”為暗線,講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造十萬支箭之事由周瑜故意向諸葛亮提出,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準備齊全。在第三天,天降大霧,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曹軍不敢出戰,放箭御敵,箭全數射在草船上,諸葛亮于是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后人的贊美。
故事概括: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
草船借箭,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立刻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 諸葛亮事后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 天還不亮,諸葛亮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主要講什么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草船借箭故事50個字左右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到十萬余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后人的贊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謂“草船借箭”卻是孫權所為。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主要人物介紹和故事情節概要
主要人物為諸葛亮、魯肅、周瑜。
一、人物介紹
1、諸葛亮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后經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一開始并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火燒博望坡后關張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悅誠服。
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而后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群儒并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與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燒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預先讓趙云駕小船來接應,回劉備營中后調遣關羽張飛趙云對曹操進行追擊,策劃出關羽華容道的典故。
曹操敗走后,諸葛亮用計襲取了周瑜馬上就攻下的江陵,*荊州后識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計策,將周瑜活活氣死,致使周瑜臨死說“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入川時折了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給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云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后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群臣勸劉備稱王。
關羽失荊州后,假裝生病來勸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失敗后托孤諸葛亮,并讓劉禪及其兩個弟弟劉永、劉理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而后調兵遣將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但在火燒兀突骨時自覺殺傷太過有損壽命。
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后,諸葛亮率軍北伐,六出祁山,雖然頗有戰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壽命臨盡之前布七星燈陣續命,但被魏延無意中弄滅燈火,將平生所學傳與姜維并定下計策后去世。
2、魯肅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是以一個老實人的形象出現,孫權繼位后為周瑜推薦,仕于孫權,為孫權謀劃戰略,深受器重。
赤壁之戰時,魯肅力主抗曹,出使聯合劉備,并協助諸葛亮、周瑜說服孫權。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不忍周瑜陷害諸葛亮,多次協助諸葛亮脫險。
赤壁戰后,魯肅在諸葛亮的設計下,成為保人,將荊州“借”予劉備,此后多次討要不成,處于兩難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魯肅代周瑜成為水軍都督,數年后病逝。
3、周瑜
小說《三國演義》里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并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筑銅雀臺欲奪小喬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
曹操命周瑜同窗好友蔣干勸降周瑜,周瑜設下計策,假裝友善,偽造了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讓蔣干發現,上演了一出“蔣干盜書”的好戲,為赤壁之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后來周瑜勸誘諸葛亮投吳不成,下定決心必除之而后快。正巧劉備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孫權提出假意要把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實則引誘劉備來東吳的妙計。
然而在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和吳國太喬國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態度下,周瑜的計策被一一化解。諸葛亮三氣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后,孫權厚待他的遺孤。
諸葛亮設計,假裝主動為周瑜吊喪,從而給眾人留下諸葛亮寬厚大度,周瑜小氣不能容人的印象。這是小說里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歷史不符。
二、故事情節概要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準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擴展資料: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
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于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作。
羅貫中編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演義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神話故事 · 民間故事 · 歷史故事)
是歷史故事。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周瑜為陷害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算定了大霧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駛往曹營,曹操因疑霧中有埋伏,便令以亂箭射之。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輕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