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是指哲學中探究宇宙萬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在中國,也稱作玄學,它和我們通常說的孤立、靜止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萬物的生成和演化,時間和空間的本質,自然界的規律法
形而上學一般是指用孤立地靜止的觀點來看問題,它是和唯物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哲學觀點,它的最先的提出者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后來中國近代的著名翻譯家,嚴復在翻譯的時候依據易經當中的一句話把它翻譯成了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
那么形而上學具體來說,它的觀點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就是用孤立的觀點來看問題,那么這就和唯物辯證法當中的聯系的看問題相對立,第二就是他否認事物發展之間的這樣一種聯系性,第三就是他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總結來看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對它內部核心要素的把握。
1、以前一個寺廟門口的一只石獅子被洪水沖進了河里,過了很久很久,人們想把他打撈上來,于是有的人在掉石獅子的地方搜尋,有的人在河流的下游搜尋,結果都沒有任何發現.這時候,寺廟的長老說:石獅子應該在河流的上游.人們開始不相信,結果搜尋以后果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區別是什么?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1、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2、辯證法認為世界是變化的,聯系的,發展的;形而上學認為世界是孤立的,不變的。
3、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事物的發展是否定的否定;形而上學認為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
擴展資料:
形而上學的當代釋義:
馬克思提出,形而上學因缺乏客觀性和可靠性,由唯物辯證法取代已經是事實。
在哲學通向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哲學,把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把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追尋的價值目標。
于是在當代的哲學環境中,為形而上學正名不但顯得不合時宜,而且顯得困難重重。這主要是由于從近代哲學開始,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深入人心,科學崛起并且超越哲學,使得哲學的地位和作用下降。
雖然形而上學在歷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從來沒有像當代這樣,無論中外哲學都對形而上學做出了嚴厲的批判。
形而上學被康德和黑格爾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評后,其哲學意義不再有效,其前途被科學的前途所取代。即使是“存在”這種哲學中最大的問題也已經可以用科學解答。
哲學史表明,形而上學由于缺乏客觀性和可靠性,被唯物辯證法取代已經是事實。中國哲學的反形而上學的結果也同樣形成與西方哲學相同的結果。
在哲學通向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哲學,把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把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追尋的價值目標。
但請謹記,以上文章都來源于馬克思哲學的片面的判斷,如讀者欲去真正理解形而上學,還需要更多并非肆意判斷的,關于各類哲學本身的信息資料。
辯證法的發展:
周易蘊涵人類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對稱辯證法思想,比黑格爾的辯證法早3000多年。馬克思把黑格爾唯心辯證法改造成唯物辯證法,列寧把對立統一規律提煉為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律,毛澤東把對立統一規律概括為矛盾規律。
矛盾規律突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斗爭性,導致了后來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對稱辯證法恢復了同一性在對立統一規律中的主導地位。從易經的對稱辯證法思想到今天的對稱辯證法理論體系是辯證法發展的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辯證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形而上學
哪些哲學家的觀點屬于形而上學?
幾乎每一個——除了近代的某些 如分析哲學家們
形而上學靜止觀點是什么?
形而上學就是“純哲學”。那么,什么可稱之為純哲學呢?實際上,當人們問到“所有的存在者從何而來”時,哲學便已產生。當問到“作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據的那個終極的存在者”時,人們不外乎有三種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質”之類;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驗的“性”。但它們實質上都是先驗的主體性、實體性,如黑格爾所言:“實體即是主體。”進行這種思考和工作的可稱之為哲學家,而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追問作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據的那個終極的存在者,亦即追問作為所有的物的“本”“體”的那個物。《易·系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學是關于“道”的哲學,“形而下學”是關于“器”的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為哲學名詞,其涵義有:⑴從黑格爾開始,把形而上學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形而上學的特點是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形而上學的思想在古代即已產生。在歐洲,流行于15世紀后半期到18世紀.當時科學家們將自然界劃分為各個部分,并從外部分門別類地加以考察.這種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移植到哲學上,就造成了當時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局限性.⑵在哲學史上,指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有時也指對哲學本體論的研究.現代有的唯心主義還常用"形而上學"來指責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也指與辯證法對立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一詞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為物理學之后。作為思維方式,它把研究宏觀物體機械運動的科學,即經典力學的觀點和方法無條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凝固不變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忘記了它的產生、消滅和運動,把變化僅僅歸結為位置移動和單純數量的增減,視為外力推動的結果。
形而下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于最低層、最末端,是原理的具體化和實際運用,是一種技術知識、應用科學;在邏輯方法上是“多元主義”,反對“一致性原則”,主張“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講主義,“怎么都行”;在學科內容上銘刻著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科學是客觀的,精確的,實證的和實用的,科學是人類理性的極致和驕傲,科學是最高理性,“科學之外無知識”;在學科功能上是實用主義,學以致用,“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學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有何區別- -
《易.系辭上》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前,物質還沒有可見的形狀,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質形成之前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道"。"道"是無形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的本質、根源和本體。因為它是一種物質,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本質物質;當本質物質、本體或"道"發展變化為萬物以后,物質具有了可見的形狀,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器"。"器"就是擁有具體形態、形體、質量和硬度的世界萬物,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現實物質。"道"是"器"的根源、本質和本體,"器"是"道"的發展態。
在各種哲學理論中,對"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之前的無形的本質物質世界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上學;對"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現實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下學。
研究和論述形而上學,首先要通過對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進行全面而又準確的認識和界定后,才能夠推斷本質物質的有關情況,這種學說認為物質在本質上是不變的。
????? 形而下學的理論根據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它主要是以萬事萬物為線索,根據物質的運動、發展和變化情況,研究和認識各種事物并解釋現實問題,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變化的。
形而上學揭示了組成物質世界的本體的不變性,形而下學揭示了物質在現實世界中的變化性。總之,在這里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它和形而下學的關系類似于今天我們*課本上講的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哪些觀點
十七世紀英國的唯物主義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有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十九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近代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特點.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
形而上學關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問題的觀點是什么?
形而上學這個哲學名詞有二個含義:
一是關于看世界的方法的形而上學,是與辯證觀點對立和一種哲學方法,指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世界,否認矛盾的存在。
二是關于世界本原的學說的形而上學,相當于哲學中的本體論。這一形而上學家二種基本的觀點:主張物質本原的是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主張精神本原的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觀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二種學術傳統:形而上的道學,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哲學;形而下的器物之學,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具體科學技術。由于有“上”與“下”之分,中國傳統學術對具體科學技術是不重視的,將之視為“奇技淫巧”,影響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