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其人,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于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 于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 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就沒
關羽,原本字長生,后來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是東漢末年名將。被后來的統治者崇為“武圣”,與號為“文圣”的孔子齊名。
河東解(山西運城)人。 關羽(160或162-219)本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山西運城)人。東漢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后,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
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的周瑜攻打南郡的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圍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后來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其人,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于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 于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 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就沒
道教將關羽奉為“關圣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四帥之一。佛教對關羽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無祈禱、贊頌以及供奉儀軌。
為劉備所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關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色過人,但其人待人過于孤高,傲慢有時讓他失去理智,最終敗走麥城,死與小人之手。 張飛,五虎次席,勇力過人,但智謀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關羽是哪里人,結識劉備之前是做什么的?
關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詳。 清初康熙年間,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 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里。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于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后,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后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黃巾起義。他在這里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后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于符合了*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后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
劉備,關羽,張飛,還有主要的人物分別是哪的人
五虎上將----
關羽
河東解良人也,其址約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
張飛
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
黃忠
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
馬超
今陜西興平東北)
趙云
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魏國主要人物----
曹操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夏侯敦 豫州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夏侯淵 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關云長是哪里人
關羽(160.6?-220.1),漢族。生于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死后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后來的統治者崇為“武圣”,與號為“文圣”的孔子齊名。后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此外,關羽還被臺灣同胞視為恩主神。
關羽是個怎樣的人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后參加*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后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
在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劉備徐州兵敗,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為曹操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得知劉備下落后,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兄弟釋疑,在古城三兄弟聚義。
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劉備稱王后,關羽官拜五虎上將之首,領兵攻取襄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樊城之戰時被毒箭暗算,刮骨療毒,后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徐晃趁機奪了偃城,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后被殺,蜀吳魏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
死后曾經數次顯圣,追呂蒙之魂,罵孫權,驚曹操。
此外,《三國演義》中以旁白視角敘事時,通常稱關羽為“云長”或“關公”,極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國演義》中除了對皇帝稱帝號外,亦只有關羽、劉備、諸葛亮有此待遇。
袁闊成的評書《三國演義》大致與小說相同,只增加了對關公身世的描寫。
在傳統戲曲中,關羽屬于”生“角,臉譜也非常有特色,面生七痣,眉心中間三粒,鼻子左右各兩粒;七粒朱砂痣,紅似點血,因此顯得格外威風。
以關羽為主要角色的京劇故事有《斬熊虎》、《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屯土山》、《月下斬貂蟬》、《過五關》等等。
擴展資料: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關羽
關羽在正史上是什么樣的人?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
關羽一直是三國中被神話的人物,而且民間的傳說總是非常離譜。封建統治階級又故意抬高他,來愚弄人民。其實正史里對他的評價雖然很高,不過也只是一個凡人,凡人總有人格上的缺陷,總有打敗仗的時候~~大敗仗也不僅僅是因為天時不與~~~
下文參考了《后漢書》《三國志》《魏略》《典略》等史書和引用了一些非天工作室的資料。寫了以下的文字。希望喜歡關羽的可以看看~~沒有貶低他的意思,只是想讓有興趣了解正史的朋友知道,無論王侯將相其實也只是普通一個人而已。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希望被神話~~
*一:青龍偃月刀不存在
首先,不能不承認,關羽的武力應該是很高的,是否力敵萬人無法考證。但是在冶鐵技術還沒有達到條件,馬鈞的水排還沒有發明的漢代冶鐵的溫度達不到可以鑄造出厚重的大刀.據考證根本就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東西,是后世杜撰的可能性極大。姑且就算他存在吧.
*二:武將單挑的軍事作用在漢代已經減弱
其次,武力高并不象演義中所描繪的,對戰爭勝負能夠起到很大作用。演義中往往是兩陣對開,各出一將單挑,贏方揮旗掩殺,先勝一陣。這只是民間故事和張回體小說的一貫描寫方法.事實上,到了東漢末年的軍事戰爭單挑早已經不是戰爭獲勝的有效手段了,演義中幾乎每仗必有單挑,而《三國志》上所記載的可以確定的單挑,總數目也不過三五回,還基本上都是和參與者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分不開的。將領憑借較量個人武力來推動戰斗的勝利,這是野蠻時代的戰爭方式。而中國自從車戰退離了歷史舞臺,孫武、吳起等軍事家開始驅動步兵方陣,通過詭道來奪取勝利以后,單挑的舊俗就已經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識中了。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將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只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率先沖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的士氣;二,是訓練并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中軍大帳——典韋、許褚,就是做的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關羽和張飛都是從起兵就跟著劉備的心腹將領,但是并沒有桃園結義這種浪漫主義故事發生.正史上在關羽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于下邳前后發生的。可以說,在這以前,關羽沒有什么大的功績可資記錄。什么“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全都無法考證。華雄,正史書上記載是被孫堅在陽人聚干掉的。當然也未必是單挑.而著名的三人圍毆呂布的案發現場~~~~虎牢關,在今天的河南滎陽西汜水鎮,漢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關,可見汜水關和虎牢關根本就是一個去處,演義里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兩個地方實際上是很荒謬的.在正史上,只有王匡,孫堅,曹操的部隊和董卓交過戰.
*三:關羽的人格形象被無*的夸大
其實,關羽也算有點好色~~(當然也可能是癡情漢子).眾所周知劉備和曹操曾經合力圍攻在下邳的呂布,那時候關羽曾經向曹操要求破城之后將呂布手下將領秦宜祿的老婆賞賜給她。但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秦宜祿的老婆先送來讓他自己瞧瞧,這一瞧曹操立馬全部忘記了對關羽的承諾,把這婦人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后關羽和曹操就有間隙了。
而秦宜祿的兒子由曹操撫養長大,就是后來的魏國驍騎將軍秦郎。其實歷史上的秦朗,一度征討過來犯的鮮卑,又和燕王曹宇等共同執政,在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前,可謂是魏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并非像演義所寫那么窩囊)
*四:沒有屯土山約三事
劉備逃出許昌以后,襲殺車胄,占嶺徐州繼續成為割據的軍閥,那時他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不久之后,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被抓獲了。這里沒有什么屯土山約三事,什么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跡,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不過不管怎么說,關羽想回到劉備那里倒是不假.
*五:關于漢壽亭侯
曹操一直待關羽不錯,(一來曹操愛惜人才,二來不知道是不是搶了朋友的馬子心里有愧.)還給他請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演義中說,曹操把壽亭侯的印信送給關羽,關羽看了不高興,非要在前面添上一個“漢”字,以表示“降漢不降曹”。這是羅貫中杜撰無疑。所謂亭侯,是漢代列侯的一種,上面還有鄉侯和縣侯,就是把一縣、一鄉或者一亭(低級行政單位)作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稅收歸此侯)。比如呂布封溫侯,溫縣在司隸河內郡;蜀國馬忠封博陽亭侯,博陽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諸葛亮是武鄉侯,武鄉是縣,在徐州瑯琊郡,所以他是縣侯不是鄉侯。漢壽是荊州武陵郡的一個亭名,所以應該是漢壽·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六:斬顏良誅文丑
《魏書》中記載,袁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袁紹自己引兵至黎陽,準備渡河。四月的時候,曹操領兵救援劉延。這時候,荀攸獻計,先假裝渡河抄襲袁軍后路,吸引袁軍西進,然后精兵奇襲白馬。顏良果然中計,倉促應戰,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并沒有具體指明說誰殺的顏良。而《蜀書》中倒是記載了了關羽的這一功勞:“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說明關羽的勇力還是有的,并非完全杜撰.但是按照《蜀書》中的記載,關羽是在斬了顏良以后,就立刻逃歸劉備的。文丑被斬和他一點關系也沒有,而是張遼和徐晃的所為.
*七:千里走單騎或許是有但是過五關斬六將值得懷疑
“過五關,斬六將”,這六位是不是關羽所殺我們姑且不去考慮,假定是他所為.但是這這五關的地理位置,就有點離譜了。(就好像演義里關羽敗走麥城,明明在永安邊上,偏偏要大老遠的向上庸的劉封求救~~劉封要是真的能來,還要先奪下關羽沒有奪下的襄陽才能突破曹操的領地,來到麥城)關羽從許都出來,第一站是東嶺關,在漢代的地圖根本不存在,很可能是魏晉以后改的名稱,這個地方無法考察。第二站是洛陽,洛陽在許都西北數百里處,不知道關羽要到河北的袁紹陣營中去找劉備,干嘛先往西走?第三站汜水關,其實就是的虎牢關,在洛陽東南——他又走回來了。第四站滎陽,就在汜水邊上;最后一站黃河渡口,這個很難考證。總之,關羽想到當初曹操奪了他的女人,心懷不忿。不著急去找劉備,反而先往西北方去游覽了一番,殺了幾個無名下將,然后回來炫耀說我這一路走得多么多么辛苦……
*八:華容道捉放曹純屬虛構
關于赤壁之戰,《魏書》和《吳書》中的記載有所不同。《魏書》說:“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而《吳書》卻說:“(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余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關羽在此戰中的作用,史書上也沒有絲毫記載。演義中為了體現關羽的義氣,還虛構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感人情節。有關這段小說的背景,可以參考裴疏引《山陽公載記》所說的:“(曹)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可見曹操料定劉備是個馬后炮,等著他逃走之后才會想起來放火,更不要提什么埋伏了。
*九:單刀會
劉備一開始說借取荊州,等奪了益州就歸還,可是進了成都以后卻又反悔,說:“我正在圖謀涼州,等拿了涼州,就把整個荊州還給你。”孫權很不滿意,要求先還三郡,于是派遣官吏接收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和桂陽。關羽心高氣傲,把孫權派去的官吏全部逐出。孫權大怒,親自提兵兩萬來強奪,派魯肅在巴丘迎戰關羽,魯肅也的確是江南的棟梁之才僅用數千兵力就牽制了關羽的三萬主力,當時甘寧跟著魯肅鎮守資水南岸的益陽,所部親兵不過三百,而關羽有兵三萬,挑了五千精銳,往資水上游的某處淺瀨駐扎,準備渡江。魯肅召集眾將商議,甘寧拍著胸脯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意思是說,再給他多加五百人前去迎敵,他保證關羽聽到他咳嗽聲,就打死也不敢下水,否則肯定被他擒獲。魯肅點頭,多給了他一千兵。果然甘寧一過去,關羽就不敢動了。后人就稱此處為“關羽瀨”,甘寧也因此被孫權拜為西陵太守。 而呂蒙和潘章借著魯肅和關羽糾纏的時候飛速奪取了三郡。結果劉備也大怒,親自率軍東來增援關羽。這時候曹操收了漢中,圖謀西川。消息傳到成都,成都大亂。魯肅一直是孫劉聯合抗曹的竭力主張者,實在不想影響大局,于是邀請關羽前來談判。雙方商量定了,兵馬都駐扎在百步以外,而談判雙方代表只準各帶一把單刀——所以叫“單刀會”。會上,魯肅侃侃而談,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關羽給說得啞口無言,唯唯而退。并非演義里所寫的關云長單刀赴會,要說膽色還是魯肅有膽色,萬一談不攏動氣手來,他的一柄單刀怎么是關羽一柄單刀的對手。
*十:關羽鎮守荊州的北伐戰爭
演義里是劉備先進位漢中王,云長才攻拔襄陽郡的,其實不然~~~
關羽北伐完全是為了響應劉備奪取漢中,而在湖北一側發動的攻勢。當時是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從益州北進,攻略漢中,漢中的守將曹洪抗敵不利。于是曹操親自入東川,準備展開和劉備的惡戰。而為配合劉備進兵,并趁曹操戰略重點西移,南線空虛,關羽以荊州主力北伐,攻擊鎮守樊城的曹仁。在這次軍事行動里,關羽煽動荊、兗等地豪強造反。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將侯音造反,扣押太守,響應關羽。第二年正月,曹仁率諸軍攻破候音,斬其首。曹仁在正史上那被稱為有鬼神之勇。而和關羽的戰斗里,我們還看到了他的大將之才。由于曹仁的兵力不如關羽,所以憑借樊城等據點,一直和不和關羽的主力決戰。同年五月,曹操結束漢中戰事,敗退撤回歸長安,大將夏侯淵都戰死在走馬谷(一說定軍山),于七月派于禁、龐德統兵7萬,南下增援曹仁。這時關羽的兵力已經處于下風了,于是派人要求劉峰和孟達也出兵幫助他攻打樊城但是被拒絕。接著,關羽水淹七軍。史書上只說:“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老實說,于禁倉促來援的北方兵馬缺乏船只,而關羽帶的荊州兵當然既多戰船,又善水戰,于是一戰擒禁。另外于禁在旱路上制軍是三國數一數二的名將。但是水戰功夫就有點~那啥了~~~~~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獲勝,可以說軍功章有他的一半。在此處莫名其妙的敗給關羽只能說是天意。
*十一:關羽的大敗
此次關羽打了大勝仗,孫權感到很大的壓力,他一方面故意叫呂蒙裝病以麻痹關羽,并且嘗試結好關羽。另方面卻暗地寫信給曹操,請求討伐關羽。曹操大喜,打算讓孫劉兩家相爭,自己漁翁得利,于是把孫權的信送給曹仁,讓他用弩射給關羽。
而關羽只是一個軍人而已,嚴重缺乏*家地眼光,再加上自己傲慢的性格,既沒有因此提高警惕,也不改*度,好好地撫慰盟友,反而大罵孫權派來為子求婚示好的使者。他俘虜了于禁的三萬人,借口食物缺乏,強搶孫權屯在湘關的米糧。于是孫權下了決心要和關羽決裂。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的第二撥援兵也到了,那是剛從漢中撤出來的徐晃,所統率的一些新兵。關羽已經包圍的樊城一月,卻毫無進展進展,看到來支援的是舊時的好友徐晃,未經戰陣,先敘舊口呼“大哥”,被徐晃嚴辭了一番。關羽受不住激準備猛攻于是動搖了原來的兵力部署。而徐晃趁機裝作要截其后路之態,關羽果然上當,馬上燒掉軍營,向后退卻,在圍頭、四冢等地扎下新營。徐晃趁勝收復了偃城。接著,徐晃又假裝進攻圍頭,但卻偷襲四冢。關羽一看不妙,匆忙親率五千兵來救,結果被徐晃打得大敗,退入營中,想用鹿砦重壘抵擋敵軍,卻被徐晃趁勝破其鹿砦十重,荊州軍跳入沔水而死的,被斬獲的,數量驚人。后來曹操仔細傾聽了戰況報告,夸獎徐晃說:“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這就是“長驅直入”這個成語的來源。
*十二:麥城之死
關羽被打敗以后,準備提師再戰。結果呂蒙白衣渡江,占領江陵,斷了他的后路。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軍團團包圍。他假裝表示準備投降,而趁黑夜偷偷逃走,被識破而遭擒,最終被害。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