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險的就是最安全的,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對待人和事要有逆向思維。 關(guān)于“空城計”: 1、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小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2、后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后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zhàn),多用于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唐代開元年間張守圭守瓜州等。
空城計的故事梗概: 諸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shù)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 諸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tài)度從容,琴聲不亂
《三國演義》中寫到,魏國派司馬懿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zhèn)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里面設(shè)有埋伏,便引兵退去。事實上,這只是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郭沖編的小故事。街亭之戰(zhàn)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打敗孟達后又回駐宛城,和空城記發(fā)生的地點相隔千里。而且當時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是張郃,諸葛亮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所以,空城記這事兒,本身就是虛構(gòu)的。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長期處于混戰(zhàn)之中。有一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自領(lǐng)兵東進,去攻打司馬懿。走到半路上,他又決定由自己率領(lǐng)1萬人守衛(wèi)陽平,令大將魏延等率大隊人馬繼續(xù)前進。 司馬懿得知蜀軍出征,就率領(lǐng)20萬大軍迎擊諸葛亮,近了陽平。
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但是此事雖然是小說家演義出來的,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真的就出現(xiàn)過用空城計的戰(zhàn)例。而在三國時期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人是曹操,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隨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墻上去站崗,等呂布過來一看,滿城都是鶯歌燕舞。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人,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里面了,于是就撤兵了。撤回去以后一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結(jié)果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空城計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如下: 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
擴展閱讀,以下內(nèi)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急求《空城計》的故事梗概,200字左右的
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忽然, 哨兵飛馬來報: ”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
這時, 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得這個消息, 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 果然塵土沖天, 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當即傳令道: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 軍士們各守衛(wèi)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 殺! 大開四個城門, 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 扮作百姓, 打掃街道.魏兵到時, 不可亂動, 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后, 諸葛亮披鶴氅, 戴綸巾, 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 笑容可掬, 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少年, 手捧寶劍, 右面也有一個少年, 手執(zhí)麈尾.城門內(nèi)外, 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頭打掃, 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 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么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 ”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 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nèi)羰菦_進去, 一定中計.你們懂得什么?還不快退! ”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 哈哈大笑起來.
眾官員問他說: ”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 今統(tǒng)率15 萬精兵來到這里, 見了丞相, 慌忙撤退, 這是什么原因呢?
諸葛亮說: ”他料定我平生謹慎, 從不冒險, 見我們這樣鎮(zhèn)定, 懷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險, 只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
大家敬佩地說: ”丞相的計謀, 鬼神也不能預(yù)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 必定會棄城而走了.”
諸葛亮說: ”我們只有2500 人, 如果棄城而走, 必定走不遠, 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希望采納
空城計的故事是什么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zhèn)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shè)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沖在注解里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zhàn)時司馬懿遠在洛陽[2],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是張郃[3],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也并未多做停留[4]。且當時就有人質(zhì)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余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連現(xiàn)在人也明白,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空城計的故事〔50字以下〕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帶上一張琴,然后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諸葛亮智用空城計故事概括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zhàn)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lǐng)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lǐng)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后軍充作前軍。
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xiàn)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擴展資料:
明知諸葛亮是空城計,司馬懿還撤兵的原因:
司馬懿心中早有打算。他清楚自己最大的敵人并不是諸葛亮,而是來自魏朝內(nèi)部的種種猜測和不信任。朝中人人都提防他司馬懿,無論是曹丕,亦或是曹睿,個個明擺著質(zhì)疑他。
在他們眼中,自己只是個消滅蜀國的武器,一旦蜀國沒了,自己必會成為他人的心頭大患,只有諸葛亮還活著,他司馬懿才能保全自己。
正因如此,司馬懿故意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看似兵敗,實際上棋高一著。而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馬懿的顧忌,所以也彈出了飛鳥盡良弓藏的意思。
相關(guān)人物介紹:
1、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后經(jīng)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2、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quán)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quán)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軍權(quán)政權(quán)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空城計
德川家康的空城計講的是什么故事?
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shù),它不是以實力取勝,而是通過研究敵方主帥的心理活動,以智謀取勝。在中國歷史上,以“空城計”退敵的戰(zhàn)例很多。在日本,16世紀的江戶幕府時期,軍閥德川家康就曾用空城計戰(zhàn)勝了另一軍閥武田信玄。
公元1571年,武田信玄率軍攻擊德川家康,德川戰(zhàn)敗,退守濱松城。武田信玄乘勝追擊,兵臨濱松城下,只見城門大開,城里一片火光,寂靜無聲。熟讀《孫子兵法》的武田,識破了德川的空城計,正準備揮軍進城時,武田突然想到,德川是知道我能識破空城計的,他怎么敢用此計呢?莫非他真有埋伏。于是,武田不敢貿(mào)然進城,把大軍扎在城外。這時,德川的后援隊已接近濱松,武田以為是伏兵,就更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這里,武田的軍隊始終屯于城外,由于露宿郊野,武田信玄不久得病而死。
德川家康深知,武田熟讀兵書,多謀寡斷,而且不會輕易丟掉已經(jīng)取得的勝利,所以,德川斷定武田不敢貿(mào)然進占濱松城,才擺下了空城計。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